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1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泥者,水虫也?

□ 作者 熊德斌

由水和土和成的“泥”,我们再熟悉不过,每个人的生活与之息息相关,泥土、泥巴、烂泥、稀泥等等,给人的印象总是软软绵绵的。

我们对那些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的人,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意指脚步踉跄,四肢绵软无力。此处的“泥”,人们普遍认为有“稀泥、烂泥”之意,而学者刘锴考证,这个“泥”并非与泥土有关,而是一种无骨的水虫。

据考,“烂醉如泥”源于典籍中的“醉如泥”一词。东汉应劭的《汉官仪》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周泽,能以身作则,常常于斋戒后睡在斋宫里面。他的妻子怜惜他年老而又多病,就去探视。周泽不但不感激妻子,反而以触犯斋戒禁令为由,将妻子下狱谢罪。对此,人们编了一段谚语表达对周妻的同情:“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意思是说,(周泽妻)命不好,做了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的妻子,一年有三百五十九日在斋戒,没斋的日子却又喝得人事不知。

“醉如泥”中的“泥”到底作何解?宋、明、清三代都有人做过稽考。

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中,对“醉如泥”的“泥”作了如下考证:“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此处旗帜鲜明地指出,“泥”是一种无骨的水虫,恃水而生,离开水便显出泥的状态,仿若醉酒一般。

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四灵部·虫豸》中如是说:“南海有虫,无骨,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曰‘一日不斋醉如泥’。”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的典籍中亦有类似记载,清代《康熙字典》里也有这方面的记录。

由此得知,“泥”这种无骨软体水生动物,由于离开水后就醉如一堆泥,正好与人醉酒后的姿态极其相似,于是人们就用“醉如泥”来形容人的醉态,前面再加上一个“烂”字,更凸显其醉酒程度之深。

鉴于此,我们也许对古代诗歌中“醉如泥”的理解就更明白豁然一些,譬如李白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又如杜甫的“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