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提案护航“水中人参”
通讯员 谭华祥
八月的重庆暑热难挡,而在石柱黄水镇却凉风习习。在黄水镇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们听说潘婆婆莼菜目前已远销日本,产值高达千万元,间接带动4000多农民就业时,不禁啧啧称赞。更让市政协民宗委调研组高兴的是,石柱能够成功打造全球最大莼菜基地,是认真落实政协委员系列提案的结果。
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因其营养价值高,又被称为“水中人参”。莼菜适宜在海拔1200米~1600米之间的酸性土壤中生长繁殖,喜低温、湿润多雨气候,其多为野生并多产于沼泽地,对水质、气候、土壤、阳光等自然条件要求非常高。多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试种,都以失败告终。
石柱县自1991年试种莼菜成功后,在黄水、冷水、枫木、石家等适种乡镇大规模发展莼菜生产。截至目前,该县莼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3万亩,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莼菜基地。
石柱莼菜获直接出口权
莼菜的主要市场在国外。但由于没有直接出口权,石柱莼菜需绕道杭州,增加了中间环节。一向关注莼菜产业的周成林等委员,提交了《申报莼菜“直接出口权”进一步助推莼菜产业》提案。
该提案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想办法破解莼菜直接出口难问题。2005年,石柱莼菜通过重庆市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认证,2006年成功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上半年,该县福吉利莼菜厂等三家莼菜企业,先后获得了莼菜直接出口权的相关申请资格。
石柱莼菜获得直接出口权,改写了石柱莼菜出口需“绕道”至杭州西湖,再“更衣出嫁”的历史,从而进一步缩短了莼菜出口的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了解,石柱莼菜获得直接出口权后,每吨鲜品莼菜的产值可增加1000元以上。仅此一项,菜农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左右。
新技术提高莼菜保鲜水平
2007年9月30日,一辆满载着应用日本无酸保鲜技术保鲜的莼菜从石柱向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驶去。
“之前,莼菜一般采用冰醋酸保鲜,影响莼菜的食用口感,降低营养价值。”该县莼菜加工企业负责人说,采用冰醋酸保鲜的莼菜,果胶中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失去绿色食品应有的价值。
2006年,谭银河等委员提交了《引进新技术提高莼菜保鲜水平》提案后,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把项目落实给福吉利莼菜加工厂具体实施并获成功,使绿色食品再上档次。
“随着莼菜在国内市场知名度迅速上升,销量逐年递增,预计今后3—5年内,国内市场销量将翻2番以上。”县农委主任牟显海说,石柱县莼菜产业一路欣喜,一路欢歌,政协委员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