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记忆中的鱼洞老街

□ 作者 祝绘涛

傍晚时分,乘车路过江边,随车窗望出去,雕檐斗拱,大红灯笼,“鱼洞老街”几个字在暮色中闪着金光,展现着无限风情。但我知道,真正的“鱼洞老街”已经一去不返,它的最后一块砖,最后一片瓦,最后一根木梁,都已淹没在时光的河流中……

小时候,我在鱼洞一小念书,每天都要穿过大半条老街,爬上百级弯弯曲曲的石阶。因此,我对老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记忆最深的是老街的石板路。这条位于剑滩河与长江交汇处的老街,全长约1.2公里。因为长江河道在这里紧急拐弯,形成一个u字形,老街依河而建,自然而然也成了一个u字形。铺就这u字形街道的,就是一块块青石板,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者干脆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裂了缝,有的缺了角,每一块看上去都那么朴实、亲切,仿佛就是我们的街坊邻居。一走上老街的石板路,我的心就轻松了,平静了,那种亲切熟悉感让我心灵有所归依。

老街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房屋。这些房屋年代久远,有穿斗木结构的,白墙青瓦,颇有古风。这种房屋的技术要求很高,不用一颗钉子,先用木梁互相穿插成型,再把这些木梁竖起来,房屋架子就有了,再根据这屋架子来建墙壁和屋顶。墙壁也很特别,中间是竹子编的筋骨,外面才用富有黏性的泥土糊上,称作“灶壁”。奇怪的是,这看似脆弱的材料,竟然经得起百年风雨。有时候外墙剥落了,露出了肋骨一样的篾条,居民们又用泥土补好就是。除了用竹篾条做墙的“穿斗房”,老街也有土墙房、灰砖房,这些房屋大都有楼,木的窗户,木的栏杆,都是本色,不着一点油漆,显得格外朴素。有的木楼支出来,那就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吊脚楼”。

一排排房屋密密匝匝,高高低低,有的是民居,屋外晒着红辣椒、南瓜籽,窗户上摆着仙人球、海棠花,老太太坐在木门槛上纳鞋底、拉家常;有的是店铺,有杂货店、香烟店、修鞋店、糖果店,还有就是小饭馆、面馆、茶馆……生意最好的是茶馆,屋里坐满了人,街上扯块塑料布,喝茶的人就坐到街上去了。四方的木桌旁,坐的大都是老人,一盏盖碗茶,一碟胡豆花生或是豆腐干,唠唠嗑,茶喝干又斟,几个老头竟能从上午坐到傍晚。

老街的巷子很狭窄,很幽深,有很多拱形的门,木做的或石砌的。走着走着,一道拱门出现在你面前,走上几步台阶,穿过拱门,一条巷子又赫然出现在眼前。因为这些拱形的门,老街显得更有层次,还略带些神秘感。小贩们常挑着担子穿梭于这些深巷中。他们很少吆喝,脚步也是轻轻的,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宁静的老街。

老街的巷子都是四通八达的,还有石阶通向河码头。因为老街地处长江水道拐弯处,形成天然良港,成为世人口口相传的“鱼洞水码头”,煤炭、木材、粮食等货物常在此周转。

然而,老街一天天老去,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那些古旧的房屋,已破败到了无法修复的一天,木质的结构,在重庆燥热的天气下也极易引发火灾。于是,那一天终于来了,老街被全面拆除。重建的街道很美,喜气洋洋的,也含着一点人工的“古味”,但是,它永远也无法替代过去老街那种朴实、亲切的人间烟火味。鱼洞老街,今生今世,也只有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