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古代学生有暑假吗?

下个月学生们又将开始新学年的学习,为期近两个月的暑假即将结束。如今年年有暑假,暑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源于私塾?

有人说,暑假源于私塾。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实。

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学规,也就是学生守则,其中一部分学规留存至今,在现代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例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村塾条规》、《家塾规例》、《家塾常仪》等等。这些学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国,不过无论时代早晚,没有任何一份学规曾经提到放暑假的规定。

古代中国学校发达,除了私塾,还有书院以及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后面这些学校也大多定有学规,如宋仁宗时的《京兆府小学规》、宋神宗时的《并州学规》、宋理宗时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孝宗时的《会稽学规》和《丽泽书院规约》以及元朝的《庙学典礼》、明朝的《太学志》、清朝的《岳麓书院规约》,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创办新式学堂时制定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等等,都不曾提到放暑假。

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批判中国的旧式教育,说了这么一段话:“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过去新式学校尚未兴起,我国儿童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没有毕业年限,没有科学实验,没有体育课程,也没有寒假和暑假。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学校里是没有暑假的。

是个舶来品!

既然古代没有暑假,那暑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答案是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幼年也是在私塾就读,后来考入杭州的一所教会中学,他说他在中学度过了求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暑假,那一年是光绪三十二年。

一方面是教会学校刮来了新风,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廷创办的新式学堂里渐渐也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

不过从清末到民国,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后者坚持不放暑假,所以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学校里普及。据《北京青年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