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兄弟进士
丰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进士虽只有9人,但这9人中,有一对父子进士(见本报7月12日03版),还有一对兄弟进士。
这对亲兄弟进士叫黄景星、黄景夔,系丰都包鸾镇人,兄弟俩明朝中期相隔三年中进士,均有政声。
河东盐运使黄景星
黄景星(生卒年不详),明弘治二年(1489年)乙酉岁,中举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岁,中进士,后分配在户部,先后任主事、员外郎、河东盐运使等职。
在明朝,盐运使,为从三品官员。河东盐运使的办公地点在山西省西南端的运城。这里被称为古河东地区,有百里盐池,是黄河流域食盐的主要供应地。盐业收入是明朝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盐运使职位十分重要。
明朝万历《重庆府志》说黄景星为人廉,不近名,介不绝物,忠实简重,有古人风。
黄景星稳重老实,在为人处事上,低调务实,因此,和上下左右关系都处得比较好。上级领导多次推荐他担任更高职位,他却要求致仕回家休养。老百姓想方设法挽留他继续当官,他也没有答应。
黄景星去世后,他的名字被从祀名宦。原来,在明朝时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德业显著的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
兵部员外郎黄景夔
黄景夔(生卒年不详),明正德丁卯(1507年)举人,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官授户部主事(正六品),升兵部员外郎(从五品),著有《白水集》。
万历《重庆府志》说黄景夔奇才博学,力追古作。
黄景夔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正六品),负责山海关的防务。
明朝宣德九年(1434年),兵部开始在山海关设立分司,由兵部直辖,分司主事为地方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黄景夔到任后,发现山海关防务不振,许多防卫设施矮小,关内外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守卫的官兵自由散漫,遇到战争起不了防卫作用。黄景夔便向兵部报告,要求加强军备,得到兵部尚书等人的同意。他便建立管理制度,加强训练,重新建立军人的等级规范,修复矮小的防卫设施,使山海关的防卫得到加强。
山海关兵部分司署衙门房屋矮小破旧,体现不出朝庭的威严。明嘉靖元年(1522年)四月,他动工修建了分司署衙门,所用费用从分司罚没款中开支,没有加重老百姓负担。
当时,山海关的居民生活十分困难,加之被有权有势的人压迫,借贷无门,他便开展赈贷活动,建立义仓,改善了居民生活。
山海关的居民烧香拜佛,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很多,既影响生产,又浪费钱财。黄景夔制定规范,当祭才祭,从而改变了这一风气。
按照明朝规定,官府办的学校,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膳食津贴。但山海关官学学生生活费一直无着落,影响了人才培养。进士出身的黄景夔对办学十分重视,他将卫所官田的一部分租出去,收入的钱用作学校开支和生员生活补贴,这个制度一直传承了下来。他还亲自到学校去授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黄景夔官至兵部员外郎,但他比较强势,有些好大喜功,偏听偏信,最后被免去职务,回乡休养。
回乡后,黄景夔读书写作,著有《白水集》。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集有他写的《城东新泉记》,记叙了丰都县城东边的一口泉井。明清县志中也留有他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