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市委调研指出——
让文化助力“精神脱贫”
本报记者 凌 云
武陵山脱贫攻坚,薄弱点在哪里?突破口在何方?今年4月始,民进重庆市委组成调研组,围绕“重庆武陵山区脱贫攻坚实践创新”展开历时数月的深入调研,从“文化扶贫”角度展开新思考,建议以精神文化的引领与素质的提升为主,创新扶贫模式。
“武陵山区的贫穷令人触目惊心,土地固然贫瘠,人心更需改善!”调研组成员、民进会员赵冬菊是从武陵山区走出来的学者,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且长期从事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化研究,她最切身的体会是,武陵山区扶贫的路径固然很多,而文化扶贫更加重要和紧迫,从文化上加大扶贫扶志力度,加强文化开发力度,应是武陵山脱贫攻坚的关键。“从文化上提升武陵人的素质,挖掘武陵人的智慧,培养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宏观视野,尤为重要!”
民进市委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重庆武陵山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还存在重短期物质利益,轻长远文化教育和素质提升等问题。如他们在彭水县调研中发现,有的村民为追逐短期利益,让孩子辍学,说上学花钱不如去打工挣钱;在石柱县调研时,当调研组成员问及一位村民是否愿意参与某些项目,村民立即反问道:“几天可以赚钱?能赚多少钱?”再问及一名经商者买不买近郊有潜力的门面,对方的反应是:“买过来后,一个月内能否卖出去?中间有无至少20万的差价?”……“要从重视文化教育对人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去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精神贫困’。”赵冬菊感慨道。
为此,民进市委提出,文化扶贫对重庆武陵山区的脱贫攻坚至关重要,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认知与情感、文化素质与素养、心智与智力、爱乡与爱国、改革与创新、独立与自强等精神文化的培养和提升。
民进市委建议,以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化为引领,通过因人因家庭情况的不同,而进行精准的教育培训或技能技术的提高,改变贫困户的素质,提升他们的修为和境界,技术和技能,激发其内在潜力和内生动力,使他们摆脱“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重庆武陵山区的脱贫攻坚,人才是关键。”民进市委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武陵人的文化和技术、技能水平。利用重庆武陵山区独特的资源,开展教育扶贫,实施“结对帮扶行动计划”,注重重庆武陵山区的生源与各类职业院校的定点、订单培养,一方面解决就业,一方面通过人才的素质素养和技能特长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民进市委还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大智力帮扶力度,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