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渝东南“串点成线”
本报记者 邓永宏
暑假刚过,很多人可能都在谈论同一个问题——“今年去了哪儿”。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就是经历文化、体验文化、阅历文化的过程,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费需求与精神追寻。
渝东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如何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共同体,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早在6月,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联络委组织该片区的政协人,对此进行了探寻。
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
在渝东南这片土地上,每个区县提到旅游,都能亮出各自的招数,说出自身的特色。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美”离我们很近。
黔江有“千年古镇”濯水古镇、“天下独绝”峡谷峡江、“深山明珠”小南海;武隆提档升级仙女山片区第一战场、重点开辟白马山第二战场、示范打造乡村旅游第三战场;石柱围绕“中国黄连之乡”挖掘“苦文化”、挖掘“川东二堂”之一的银杏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秀山以花灯文化、边城文化、土(家)苗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日渐增强;彭水着力打造摩围山旅游度假区以及阿依河、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郁山古镇五大精品景区;酉阳有巴、盐丹、秦晋、桃源、土苗、土司、农耕、宗教、纤夫、红色和山水文化……
区域协作促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软实力是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提升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
渝东南的这些区县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如何进行区域间的协作,从而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升级优化、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共识!
“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地区自然资源相近、文化习俗相同,区(县)情相似、推动区域协作发展,更有利于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是一种期盼!
打造渝东南文旅发展共同体,能突出解决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市场相对分割、资源“散、小、弱、同”等瓶颈问题,通过区域协作,让渝东南各区县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同质化发展实现差异互补,从“星星点灯”、“珍珠散落”到“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形成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这是路径设想!
渝东南这片区域的政协人在呼吁的同时,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市级相关部门。“做好渝东南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建设渝东南国家公园、打造民族民俗文化高地……”这些,都需要市级层面来统筹。
面对这些区县政协人希望的目光,市旅游局副局长秦定波作了积极回应:
渝东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全域旅游为总领,以渝湘、黔梁高速公路、乌江水系为纽带,充分发挥各区县旅游的优势、特色,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渝东南生态民俗旅游要素进行跨区域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旅游发展,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等级更高的旅游产品,逐步将渝东南旅游线路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民俗生态旅游区域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