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3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010203040506
07080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綦江”与傣族关系匪浅?

□ 作者 姜孝德

我欣赏綦江,并不止于她的山水景观,更欣赏她骨子里的神秘。

古人解释说,綦乃苍帛之色,今人说是青黑色。她真的如此吗?我看到的綦江,总是那么的绿,绿得像一段绸,在微风中轻轻波动。多次观看,都没有看到它的綦色,因此,我更愿意相信同事说的:綦江是因他们綦姓人家的居住而得名。汉朝初年,他的先祖綦母复周入川平叛,四川平定后,皇帝就把“綦江”分封给了他,因为这里是綦母复周的封地,故名“綦”。据说,《綦江志》还有这样的记载。

关注綦江,我无数次在地图上查找,查找正源,查看支流。《明史》说,綦江,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其实,东溪一名是由丹溪一名变化而来。据史书记载,东溪古镇原名万寿场,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此设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撤丹溪县为镇,明初置东溪里。从名称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东”由“丹”来,这应该就是音变的结果。

丹溪,又因何得名?清人李元在《蜀水经》里说:丹溪,“其色如丹,亦名赤水,亦名葛溪。……《寰宇记》曰:‘赤水即丹水。唐置丹溪县于此。’”古人对丹溪得名的解释应该是顾名思义。但是,我认为,丹溪应该是因溪的两岸有疍人居住而得名,本该叫疍溪。

疍人,是中国历史上的流浪族群。她源于蛮族(这是专指,即福建的土著民族),而后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南方,重庆也有。《华阳国志》可以作证。长寿区的但渡,就是因为疍人居住而得名。疍人不是华夏族,汉文献记载这个名字简直是五花八门,如但、诞、蜑、蛋、蜒、狿等,到了现代,才固定用“疍”字。

綦江,因为疍人的居住,文化多了一些奇光异彩。1987年,綦江文物普查时,在东溪发现了17座东汉崖墓,并在崖墓里发现了不少石刻画,其中一些画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傣族十分相似。云南民族学院的刘岩先生通过调查认为,东溪东汉崖墓反映的文化特征与云南傣族(水傣)文化相似、习俗相同。他还特别强调说,这组图画中有一个人首蛇身的吹箫人,与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中的“蛇人的故事”是一样的。这种相似说明了什么呢?

“疍”字的本义是蛇。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潮州志》说:“以南蛮为蛇种,观其蛋家神宫蛇象可知。”吉成名先生更说:“直到现在福建疍民仍然保留着崇蛇习俗。他们公开承认自己是蛇种,对蛇的崇拜在某些地区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疍人以蛇为图腾,并以图腾之名为族名。关于傣族图腾的众说中,有一种是傣族人也崇蛇。不然,谁也无法解释“滇王之印”上赫然地雕刻着一尾蛇、李家山出土的器物中有那么多蛇的造型。刘岩说:蛇是水傣的始祖神。孙钧说:古滇国的崇蛇习俗在傣族中得到传承,“蛇”和“几何形花纹”的纹身图案,至今仍流传在戛洒镇傣族村寨中。更神奇的是,傣族先民叫“掸”,汉以前音构拟作*dan,正好与“疍”同,其含义也与“疍”同,是指蛇。应该说,疍与掸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词*dan,汉语也记作蜑或蜓。

正是因为綦江有疍人的居住,才有了与傣族相似的文化特征,才有了中锋镇桅子岗震惊世界的“根雕”。但是,却不知是谁把古代綦江人祈孕的地方叫做“傣族生殖图腾园”,这真是本末倒置!

我坚持认为傣族的主源是蛮族,他们由福建去了云南;而在多个次源中,綦江算是其中之一。綦江的疍人不仅到了云南,还可能跨境去了越南。越南的《大越史记》就说有一部分越南人来自中国川东、三峡、黔南等地。

綦江,真是一本耐读的书,今生,我还得继续读下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