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胡豆与永川罗汉蔗
在渝西广大农村,有两样农产品十分驰名:一是大胡豆,二是罗汉甘蔗。可谁也想不到,这两种普通的农产品竟是海峡两岸世代友情的结晶呢!提起这段历史渊源,就得从台湾知府黄开基说起。
据《永川县志·人物志》记载:黄开基,又名自堂,四川(今属重庆)永川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福建平和县令调任台湾彰化知县。在任3年中,他为安定彰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安宁和发展农业生产等建树昭著,百姓联名上书为他请功,后升为同知直隶州知州;任职期间,又为捍卫宝岛,抗击入侵敌舰,大振台湾人民的威风而屡建功绩;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得赐花翎顶带,特补台防同知,调署淡水。接着,黄开基又在赈救鹿港地震和淡水的特大水灾中,亲赴现场,与灾民同舟共济,先后两次捐出自己的俸银一万余两,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深受台湾人民的爱戴。
黄开基在台湾任职时特别关心农业发展,为发展农业做了许多实事。台湾原本没有胡豆(蚕豆),他命家人千里迢迢从家乡永川挑选上好豆种运去,并大力向宝岛农民推广,授以种植之法,使得永川胡豆在台湾“安家落户”。台湾有一老农名叫罗汉山,他为了感谢黄公对台湾农业生产的关怀,也把台湾盛产的良种甘蔗敬送给黄开基。后来黄开基又命人把这些甘蔗种飘洋过海送回老家永川种植。这种红皮粗壮,脆嫩化渣,甜头绵长的果蔗,立刻受到永川农民的欢迎,很快得到推广,并扩大到整个渝西广大农村种植。为了纪念这一珍贵的两岸情谊,台湾人民把永川引去的胡豆尊称为“胡珍”;永川人民也将台湾送去的良种果蔗,以台湾老农罗汉山的名字命名为“罗汉蔗”,传世至今。
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开基升任台湾府知府,不久加道台衔,但因积劳成疾,辞官还乡,临行时两袖清风,台湾百姓联名赠送他“万民黄龙盖伞”,以表崇敬之情。黄开基回乡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病故(据2015年黄开基墓新出土内碑),噩耗传到彰化、鹿港、淡水,三地人民除在台湾为其立碑纪念外,又推选罗汉山为代表前赴永川悼念。罗汉山代表台湾人民在悼词中说:“黄公是我们台湾人民的好官,他传播了内地人民与台岛人民的友情,黄公将永远活在台湾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