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3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冯雪峰——陪都最清贫的作家

□ 作者 颜坤琰

冯雪峰1943年到重庆后,为了避人耳目,住进了姚蓬子开办的作家书屋。冯雪峰的蜗居,给去看望过他的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蒋路在《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写道:“雪峰同志在重庆期间,住在作家书屋仓库楼上一间小屋里,四周几乎全是摞得像一堵围墙似的大包大包的存书,中间留出一长条八九平方米的空地,紧里头靠窗口的地方摆着一张书桌,旁边有一两把木椅,右首一张单人板床,左首离桌椅稍远处是一个脸盆架,此外室内再没有别的陈设了。这样简陋的住所,即使在重庆最清苦的文化人中也很罕见……想起他以往的业绩,再看看眼前的境况,心里不禁感到戚然。”胡风和欧阳文彬看得更真切,他们都说,其实冯雪峰没有床,是在一堆摞齐了的印书纸上铺着被单当床,床上只铺一床破旧棉絮,别无所有。而且,有限的空间里到处堆着书、报、纸头,明明就是个堆栈。

朋友们对冯雪峰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生活,感到愤愤不平和狐疑不解。汤逊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对于雪峰同志住在叛徒姚蓬子的作家书屋里,曾产生过反感。有一次,我就情不自禁地在他面前有所流露,他只是冷静、和蔼而又亲切地回答说:这是上面决定的。这个回答对我这个缺乏斗争经验的人来说,是还不足以打消怀疑的。”1944年,邵荃麟在湘桂大撤退的混乱中,于12月初到了重庆,汤逊安等去看他们时,依然把他对冯雪峰住在作家书屋的看法提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邵荃麟认为冯雪峰住在作家书屋是很合适的,是党派他去的,并且很有感情地告诉他们:“要尊敬雪峰同志,他对党对革命做了很多贡献,他住在作家书屋有党的特定任务,也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他还说:“他所经历的道路是很不平凡的,不懂得这一点是不容易理解雪峰同志的。”

李霁野对冯雪峰处境却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他活在善良人的心里》写道:“心里一面暗自惊异:姚蓬子竟刻薄到这样地步,收留他显然是出于不得已。一面心里也暗自高兴:雪峰显然没有丧失气节,投靠国民党,不然不会这样一副穷酸相。”“……我对他更加钦佩,以为他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空头政治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者。”胡风也觉得冯雪峰住在作家书屋是合适的,他说,冯雪峰“和店员们生活在一起,很得到他们的尊敬……他的房里经常有很多客人来访,我感到这时他才是真正生活在人民中间。”(胡风《深切的怀念》)

当时冯雪峰没有一官半职,因此没有固定生活来源,全靠微薄的稿酬过日子。他是抛妻别子孤身一人奔赴重庆的。

面对这一切,冯雪峰自己又是什么态度呢?关于他的处境,当时他和欧阳文彬有一段对话:“冯雪峰微微一笑:‘你要知道,我住在这里,比住在别的地方安全。朋友来往也方便,姚蓬子能让我住下,就够朋友了。抗战时期一切从简,我这里既有书看,又能写作,不是蛮好吗?’”冯雪峰也有不与朋友多作解释的时候,1945年夏秋之交,老朋友、湖畔诗社成员汪静之来看他,产生了种种疑惑,冯雪峰没多作解释,送了他一册刚刚出版的《真实之歌》。汪静之“读后,发现其中的《雪的歌》就是他的自况。《真实之歌》确是真实的自白,雪峰还和‘湖畔’时代一样纯洁。”(汪静之《〈雪的歌〉——雪峰的象征》载《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

在文艺家们的眼里,冯雪峰是陪都最清贫的作家,但他却安之若素,习以为常,难怪多年后巴金还念念不忘地说:“冯雪峰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重庆时就传开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