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9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见微知著的误判

□ 作者 钟治德

国人知人论世,往往扯出通俗的公理:一滴水折射一个世界。其实就算看透彻了一滴水,也未必能知晓世界。这条通俗的公理,往往堕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主观臆断。若对《世说新语》“德行”所载的管宁与华歆绝交故事进行追踪,我们似乎有理由质疑“见微知著”的断章取义。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是传统文化里的君子,他断定同窗华歆在两件小事上表现出非君子。两件小事一是“见利心动”,二是“羡慕官绅”。清高的君子与势利的小人,水火不容,于是“割席绝交”。这种毅然决然的行动,成为高洁君子的写照,每每被道德文章援引,华歆却被钉在耻辱柱上,无人为他甄别平反。

管宁真君子吗?其实他并不见得就是贤德之士。三国归晋后,他不愿出世为官(或许是没能力从政),抛下家人亲友,跑到辽东半岛,觅了荒郊野谷去做他的隐士。故作清高成为常态,他“贡献”于世的,无非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我陶醉而已。这在天下一统趋于清明的历史转型期,显得太小我自私和矫情。

华歆真小人乎?《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记载:华歆在魏文帝朝任相国,在魏明帝朝任司徒,“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子”,“素清寒,家无担石之储”。魏文帝闻之,大受感动,下诏表彰华歆德行,并亲赐御衣。华歆一步步走上高位,多有捞取财富的机会,本传里记录了他“拒金”的事迹: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就职京城,宾朋同僚送礼者逾千人,他没有当面拒绝,而是记下明细账,待启程时按单一一退还。

“管宁割席”只甄别了待人处世态度,并未分出思想境界高下,这是《世说新语》品评人物的局限。亦耕亦读学习本领时期的管宁,似乎就是哲人了,从两件芝麻般的小事,就断定了华歆将来不是君子。这就是后来屡屡受人称道的“见微知著”。“见微知著”出自宋代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这话往往被断章取义,原因在于忽略了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把握需要长时间的静观默照。

不下这样的功夫,简单一个结论,就是傲慢。管宁对待华歆,傲慢是骄傲与慢待的组合。有一本书,《傲慢与偏见》,书名儿不错。傲慢与偏见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多数的人和事,是不能透过一滴水看到底的。

推而广之,如果某种结论是权威傲慢与偏见的产物,同样显示着权威者思维的终点。听从者绝对不能去探究这个结论是如何产生的,不会去追究它的依据,不会去研究是否合时宜。其实一滴水不能折射一个世界,一切结论都具有局限性。要从客观规律出发,重调查研究,问道于懂行的专家学者,慎下结论。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