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9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我在郭汝瑰家“蹭食”

□ 作者 李北兰

前一段时间,央视播放的连续剧《风云年代》完美收官。从该剧主角梁铜锲入敌人心脏,施展“拳脚”,成功完成党和历史赋予他使命的热血形象里,我看到了郭汝瑰老先生的影子,不禁想起他在世时,我去他家“蹭食”的那些日子。

郭老晚年定居于我的家乡重庆北碚三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作为黄埔前辈、我作为黄埔二代,同时参加重庆黄埔同学会北碚联络组的活动而结识。从此,我便时常以晚辈的名义进出他家(直到他1997年10月23日去世),既“蹭”饭也“蹭”精神食粮。

郭汝瑰晚年生活照(资料图片)

说到“蹭”精神食粮,我就想起这么两件往事——

记得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我到郭老家作日常性拜望,刚一进门,郭老便欣喜地说:“来,来,来,我给你看一件有意义的东西!”说着,他便到里屋去拿出一封旧式书信来:“这是蒋纬国先生送给我的……”展开细览,只见那书信笔法遒劲,运墨自如,宛若行云流水一般,下面落款是“蒋纬国”,而书信的字里行间则流露出对旧部的想念和对祖国统一的信心。临别时,郭老送了我一张蒋纬国的戎装照,谆谆教导道:“我和纬国先生很可能看不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天了,希望在你们二、三代身上……”

除“蹭”到这张珍贵的照片之外,我还从郭老处“蹭”到另一件宝物。

1995年元宵夜,我踏着一地如水的月华如约来到郭老家——在前,郭老曾打电话给我,说是“台岛飞鸿,陈立夫先生赠寄一纸条幅!”作为晚辈,我自然不愿放弃这大饱眼福的机会……敲门进屋,正伏案写作《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史长编》(出版时改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的郭老闻声迎来。刚把一杯热茶送到我手里,他便进屋去拿出那一幅装帧精美的条幅。展开一看,上面书有“乐善不倦”几个大字,字体飘逸娟秀,运笔行云流水,实为书法中的上品,观后,不能不惊讶:“96岁高龄的陈老先生竟有如此笔力!”尽管谦虚的郭老没有多说什么,但我想,这无疑是一直提倡“中国文化统一论”的陈老先生听说“郭小鬼”正在编写篇什浩瀚、宏扬民族精神的《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史长编》后,对其的赞扬和肯定!

临别时,我又幸运地得到了郭老预先准备好的该条幅的复制品以作留存。

徐向前接见郭汝瑰(资料图片)

有些精神食粮是有形的,而有些精神食粮却是无形的,比如思想,比如历史观,所谓“润物细无声”是也。

某次“蹭”饭时闲聊,郭老无意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寓居美国的李默庵(“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发起人之一)回国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大会。有人以为李默庵不认识郭老,便指着郭老问李:“你认识他吗?”李转过头去看看郭老,半开玩笑地说:“我怎么不认识他?郭小鬼!不是他,我也不会到美国去当寓公了!”虽品出这话里的味儿,但顾全大局的郭老却并没有声辩,该干嘛还干嘛,直到大会胜利落幕。

对此,郭老多少有些委屈,他向我等晚辈解释道:“其实,没有我郭汝瑰,共产党一样能打下江山!战争的胜败,取决于人心的向背,非一人一事一物一时所能左右……”

不过,这点小委屈对于有着“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中央军委在其追悼会上所致的赞语)的郭老,只是“风吹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切着眼于未来,即两岸统一的大业!”他如是说,也如是做,与同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李默庵等通力合作、精诚团结,把祖统工作搞得风声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李默庵升任会长,郭老除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同学会的工作之外,还加紧编书、写书,如《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史长编》《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回忆录(续)》等等,以实际行动来诠释什么是“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郭老起早摸黑、熬更守夜,不顾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而常年伏案写作,将自己那间简陋、狭窄的书房变成了另一个将军决战的“战场”。

记得有一次到郭老家拜访,正碰上他在查找一个有关北伐战争的资料。桌上、地上,书籍报刊堆成了小山,他戴着老花眼镜,弯着腰背,就这么一本一本地翻阅、一张一张地查找。“年代久远,有一个小情节记不太清楚了……”我便随口道:“你写个大概就行了,何必这么劳神费力?”郭老当即正色道:“那可不行,这是历史事件的追述,不是小说,一定得真实!”结果,我协助他足足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将那“大海”里的“针”捞出。

古人有写诗著文“呕心沥血”的说法,将其用到郭老的身上也毫不为过。

写《郭汝瑰回忆录》续集时,郭老刚从西南医院回家(住院期间,医院曾几次下病危通知书),但他不顾病体,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撰写这本倾注自己心血的大书中。初稿完成后,他天天阅稿至深夜,逐段逐节逐句地研判、斟酌……记得他曾考虑将他结婚时所写的两首诗加进此书:“让结婚时大摆阔气的年轻人看看我们当时的简约婚礼,也多少受点教育。”但在定稿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删去了这一情节:“虽然我很喜欢自己这两首诗,但它们与主题关系不大,还是删去为好。”至于在个别字句的推敲上,他更是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大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势,他的草稿上到处都是修改过的红色笔痕,有的地方还反反复复地修改了十数次甚至数十次。

据说,他写的那几本书,在临送出版社的前一天,他都还在伏案进行润色和修改。

郭老谦虚、谨慎、宽仁、厚慈,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深为其人格魅力所感动,以曾在他家帮助整理书稿的宋小姐的话来说,就是:“郭老就是一盏灯,照亮周围的每一颗心!”那些年,我常到郭老家“蹭食”,对此自然是感同身受。

时光荏苒,郭老逝世已近20年,然而在郭老处所“蹭”得的精神食粮却至今留存于我心……我把这些精神食粮传给了儿孙,使他们即便在异域他乡做一个“九洲同”的梦,也能梦见那盏能照亮前行之路的灯——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