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9月1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人物
版面翻页
人物
04

张克敏:蚕丝吐尽春未老

□ 本报记者 凌 云

张克敏

◆ 市政协常委

◆ 原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往往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做教育工作如是,做党派工作亦如是。

——张克敏

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她款款而至,一如往常。

这次见到张克敏,已是初秋时分,空气中透着丝丝寒凉,而她一袭青绿纱衣,搭配素雅印花长裙,似乎春天的气息还停留在她衣袂飘飞间,从未离去。

“如果我仍然工作在教育一线岗位上,现在又会是怎样呢?”张克敏若有所思,继而又心生感慨。教育这个话题,与其说与她一生的职业都息息相关,莫若说早已成为植根于她生命中最深的情结。

“优秀园丁”,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师,是张克敏最为津津乐道的曾经的职业身份。

从重庆49中语文教师,到重庆求精中学教师、校长,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带给她的不仅是“优秀园丁”“市‘九五’立功奖章”“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等等闪亮的荣誉,更令她刻骨铭心的是,这个她为之奉献了最美好青春年华的职业,也是她认为最有成就感并值得为之终生骄傲和自豪的职业。

熟悉张克敏的人都知道,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投入可谓到了忘我的地步。在从教的那些日子里,她全身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却常常无暇顾及家庭和自己:

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后,张克敏又带了两届高三,白天上课、忙事务性工作,晚上备课改卷子,忙到深夜才睡觉,常是儿子起来为她做早餐;

一年时间内,张克敏先后作了胆结石切除和锁骨连接两次大手术,都是刚能下地行走,还未拆线,便立刻回学校工作;……

回忆起当年因为忙工作反而要年幼的儿子“照顾”、因为忙工作而差点透支健康的往事,张克敏很淡定,“若要问我今时的感受,一定是:无怨无悔!”——她浅浅一笑,眼神依然笃定。

在同事们眼睛里,张克敏是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典范;而在学生们心目中,张克敏则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恩师。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习动力,友好的同学关系使其互助成长,和谐的群体气氛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张克敏始终秉持着“不要带走太多遗憾”的理念,用心用情带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以,她所教的班,师生感情深厚,氛围和谐,班集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学生们不会忘记:高考前,克敏老师自己掏钱买来《世界名曲欣赏》磁带对大家进行放松训练,还买来巧克力糖发给大家帮助排除焦虑,稳定情绪;

张克敏不会忘记:学生甚至在“母亲节”时也会给她寄贺卡,称“恩师如母”;她有一次无偿献血后坚持上课,学生们每人带来一个水果悄悄堆放在讲台上……

为“教改”,用尽“洪荒之力”

人格魅力固然能令人赢得尊敬和爱戴,但在张克敏看来,还要始终坚持教育理想,才堪称师德表率。

到求精中学后,当班主任,带教学班,张克敏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教改探索。

张克敏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来探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她认为,只有具有了优良的教师人格,学生才能因为热爱教师而去热爱相关学科,从而产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优质教学;另一方面,她觉得教学应该“以生为本,调动感情,激趣求活,促进思维”,让学生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

而从微观上,她又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自身的教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如对基础知识教学,她提出“点滴积累,阶段梳理,落实在用”,要求学生“日学一知,周写一文”;对阅读教学,她提出“课内引航,课外拓展”,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日记一感”;对作文教学,她提出“规范+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写出有个性特色的文章;……

改革和创新,为张克敏的教学锦上添花,优质课评比优胜、高考成绩喜人……丰硕的成果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张克敏说,那些日子,感觉每一天都是“蛮拼的”,因为不仅努力搞好教学工作,她还积极参加教育科研,不断进行课改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感觉已是用尽‘洪荒之力’!”

即使是后来离开学校,去到渝中区教委担任分管基础教育和教改科研工作的副主任,张克敏仍然继续坚持放飞自己的教育理想。

她说:“我始于教育,也成长于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搞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业务性很强,直接面向基层的岗位上,张克敏一边强化自身学习提升,一边注重和校长、教师们加强沟通,共同成长。她继续努力深化教改科研,从组织管理、教师培训、校本教研等方面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开展了“教育优质化和均衡化发展”“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等课题研究,积极搭建教育科研平台,营造教育科研氛围,“掀起了倡导教育科研的风气!”

为教育,“多一点非权力性影响力”

在张克敏的人生履历中,进入统战政协系统亦是她尤为珍视的荣誉,也由此开启了她实现自我价值、追寻教育理想的又一舞台。

从民进渝中区委主委、民进重庆市委副主委、市政协常委,到渝中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虽然工作岗位变了,但对‘教育是什么’的探寻不会变!”张克敏说。

“教育是民进界别的主要特色,你说我又怎么离得开呢?”张克敏又笑道。

在渝中区政协任职的五年间,她在《科学咨询·决策管理》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思考;她努力争取民进中央支持,使“全国义务教育高峰论坛”落地渝中区;她撰写政协提案,道出无证幼儿园的忧患,呼吁让学前教育享受公共阳光;她参与民进市委课题研究,聚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

在民进市委担任专职副主委的四年间,在历次市政协全会和相关专题协商会上,总能看到代表民进市委发言的张克敏“闪亮登场”,端庄的外表仪态,流利的语言表达,不仅尽显她多年执教生涯养成的职业“范儿”,更使得她身上那经过岁月沉淀后的书卷气散发出历久弥香的魅力。

在这些发言当中,不乏为教育事业鼓与呼的声音:关于重庆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关于中小学法治教育……而她个人更是通过提案和社情民意等形式,陆续提出了关于提高村小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治理校园暴力现象、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加强学校民主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从参与到监督,角色的转换令张克敏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得她积累了许多做好党派工作的心得。

“党派干部要多一点非权力性影响力,要做到以德感人,以能引人,以才服人,以情动人……”张克敏的这个观点虽然涵盖的是整个党派工作,但灵感的源头却来自她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淀。从当初执教讲台,到如今参政议政,张克敏的感悟是,像这样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往往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做教育工作如是,做党派工作亦如是。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今天的张克敏,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她饱满的精气神却使得她看上去格外年轻。乐观向上的她,对工作和生活总是充满热情,就好像和煦暖人的春风、润物无声的春雨,哪怕季节已经走过秋天,但仍会让人感觉,春天还未老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