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0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穿越古今的翰墨余香

—— 重庆图书馆藏清代殿试卷窥探

□ 作者 谭小华

重庆图书馆典藏有81份清代殿试卷,系解放初期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所捐赠。该批殿试卷上起清初顺治朝(1644-1661年)、下迄清末光绪朝(1875-1908年),共历九代皇帝、二百余年,地域范围则涵盖四川、浙江、江苏等全国15个省份,其中川渝籍考生试卷计有37份。

此批殿试卷数量庞大、跨时长久、地域广泛,保存比较完整,在全国实属少见。目前国内对于清代殿试卷的收藏,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以外,成规模的尚不多见,重庆图书馆却典藏有81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优势,价值极其珍贵。

辗转入藏重庆图书馆

据文献记载,清初殿试地址设在天安门外,后来礼部请改在太和殿外的台阶下,遇到风雨天改在太和殿东西的庑廊下。雍正元年,殿试时天气寒冷,皇帝特恩准今后在大殿内两旁考试。科考举人们完成的殿试卷,则统一存入内阁大库。然而经年累月,加上看管不善,不少殿试卷要么被吏役偷走,要么被虫鼠吃掉。

清末宣统年间,储存殿试卷的房屋漏雨,朝廷决定修缮,于是派人清理。当时任史官的傅增湘(后任民国教育总长)本想查找些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名人的殿试卷加以保管,结果发现所剩无几,于是只能找到一部分普通考生的殿试卷,加以收藏。

共和国初期,傅增湘本想把这些殿试卷捐给四川大学,但在西南文教部协调下,他最终决定将其捐给当时的西南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前身)。从此该批殿试卷成为了重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

在四川文坛,有著名的“一门三进士”说法,指的是四川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之席。但比苏氏三进士还要牛的,就是清代四川大才子——李调元及其家族创造的“一门四进士”。李调元系四川绵州罗江县人,他们家族具体有哪四个进士?答案是:父亲李化楠(清乾隆七年进士)、李调元(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堂弟李鼎元(清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李骥元(清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后面两位是李化楠胞弟李化樟的两个儿子。李门文风之盛,才俊之多,史上罕见。

“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至今还是四川人特别是罗江县人津津乐道的事。他们成了四川读书人最著名的榜样。重庆图书馆藏有李化楠、李调元和李鼎元三位进士的殿试卷,唯缺李骥元的。

李调元殿试卷管窥

据文史资料载,清初殿试的出题字数一般在二三百字,涉及二三件事。从康熙朝开始,题目增为五六百字,分列四项。在考试前一天,皇帝会命令读卷大臣秘拟八条考题,然后再从中选定四条,由内阁两位读卷官亲自书写,并连夜传工匠刊刻,以免题目外泄。

重庆图书馆所藏殿试卷中,考取功名最高的举子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进士李调元,他的名次是第二甲第十一名。该份殿试卷为册页装,共9开,半叶6行,行24字。开本尺寸为14*47.5cm。

清代考进士,要查祖孙三代。应试者除了要介绍自己的年龄、籍贯和科考履历,还要特别介绍曾祖父以来三代人的入仕情况,以及自己所习的《四书五经》。以李调元的殿试卷为例,其扉页上书写的内容如下:

“应殿试举人臣李调元,年二十五岁,四川绵州罗江县人,由廪膳生应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中式;由现任国子监学录应乾隆二十八年(1763)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攀旺,未仕,故;祖文彩,未仕,故;父化楠,已仕,存。二、习《礼记》。”

进士及第后,李调元担任了吏部文选司主事,后调任广东,历任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等职。由于酷爱文学、著述颇丰,他也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

加强学术研究

几十年来,重庆图书馆一直非常珍视这批十分难得、不可再生的清代殿试卷文献,存放于符合国家标准的特藏书库,精心保管。但是,由于该批殿试卷诞生距今已上百年,有的远至三百余年,期间更遭乱世之扰、兵燹之危,经历诸多坎坷才藏于重庆图书馆,部分文献已经出现纸张老化、虫蛀、水浸、字迹漫漶等种种破损和残缺,因此需要加以精心修复和有效保护,以免不久之后成为残渣碎片,消亡殆尽。

目前,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的数位同仁,正对该批殿试卷进行扫描、过录和校注、研究,争取在年内完成《重庆图书馆藏清代殿试卷整理研究》的学术著作,以便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批珍贵文献,并期待社会各界能够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系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馆员)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