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0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丰都杜氏庄园

□ 作者 熊 波 文/图

丰都县董家镇彭家坝村5组,有一座建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杜氏庄园。

夏日的一个清晨,我们一行4人来到距县城77公里的彭家坝这个幽静的小山村。蓝天白云下,苍翠的槐树遮天蔽日,绿油油的稻田与错落有致、修葺一新的杜氏庄园浑然一体,一幅清新优雅的水墨画映入眼帘。

庄园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共3000多平方米,修建于1942年至1946年,是川东最具特色的防御性民居。2009年12月,杜氏庄园因其独特的构造和文物价值,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庄园的北侧门进入,两座高耸的五层石碉楼矗立在面前。碉楼四周设有大小相同的瞭望孔和射击孔,好似守卫着庄园的哨兵。

庄园主体为中式四合院,分前堂、中堂和后堂及左右厢房,整体为穿斗式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青瓦。庄园内建有戏台、花坛、赏鱼池和地下室。在庄园后门大约50米外,建有为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可容纳50多人,里面冬暖夏凉,石门和石壁上凿刻的纹路、镂空雕花仍清晰可见。整座庄园规模宏大,古朴典雅,徜徉其间,仿佛穿越在人丁兴旺、风花雪月的梦幻之中。

庄园的主人杜宜清,祖籍在忠县官坝,自幼聪颖好学,为人和善,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后留学日本深造中医。其父病逝后,杜宜清回国将分得的丰厚家产用于修建杜氏庄园,置办学堂授业解惑,并开设药铺济难扶贫。他虽出生在地主家庭,但为人正直,思想开明,深受当地百姓敬佩。

1949年10月,50余岁的杜宜清从收音机里听到丰都即将解放的消息,加之当时听信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宣传和社会流言,自认厄运难逃,深感恐慌和绝望,在一个秋雨飘零的日子,吊死在大碉楼里,从修建庄园到结束生命,不足7年时间……

丰都解放后,杜氏庄园被人民政府收作集体财产,在此开办学校,从小学、初中到后来的丰都县第八中学,培养了上万名学生。1992年,设在杜氏庄园的丰八中迁移至董家镇场上并更名为董家镇中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读书的人提起杜氏庄园,都记忆犹新。

学校搬迁后,杜氏庄园因多年失修,碉楼周围的建筑群坍塌严重,杂草丛生,后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丰都县政府拨出财政专项资金对其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最终使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修葺一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