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事 花灯人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2006年5月20日,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了花灯寨,逛了花灯广场,你可能还想邂逅一场地道的花灯,但这基本上是奢望。
秀山县文化委副主任吴加敏说,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
这位宽脸、有些络腮胡子、与文化文艺长期打交道的中年汉子参与了秀山花灯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过程,向他打听花灯事,没错!
申遗差点难产
“2006年5月20日,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年前的事,至今让秀山人引以为豪。
但在申遗过程中差点难产的事就鲜有人知了。
吴加敏说,源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辉煌于新中国,走过了一千多年漫长历程的秀山花灯,申遗还是一件新鲜事。
由于是第一次,所以相关部门对资料的填写、项目的申报都非常慎重,甚至不厌其烦地请专家指导,最后满怀信心地向北京寄出了申报材料。
在美好的期待中,一个“噩耗”从北京传来——可能“通不过”。 吴加敏们付出的心血眼看就要化为泡影,这让他们震惊。难过之后,他开始追问,问题出在哪里?
原来,这项集歌、舞、小戏、曲艺、杂技、吹打、纸扎、仪式为一体的既跨类又综合的民俗表演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以“艺术”形式申报,显然不是强项,自然难通过。
但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请灯、跳灯、辞灯。灯堂中,要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灯神,祈求诸事顺利,平安吉祥。跳灯时要唱《祝贺调》,辞灯时要祭拜神灵……
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吴加敏等人重新整理资料、请教专家,最后以“民俗”形式把申报材料送到北京。终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同风格的传承人
不知是因为熬了夜还是因为骑了摩托车,秀山花灯市级传承人何建勋到达约定见面的地点时,眼睛有点发红。他刚刚演完一场“傩戏”——一种与花灯有显著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民间戏曲,与花灯一样都要说、要唱,都有锣钹等器乐。
以演“傩戏”求生存的何建勋看起来像才从地里劳动回来的农民。他确实是农民,生在离秀山县城还有几十公里的偏远山村。年少时父亲去世,他选择了与伯父、堂兄一起演“傩戏”、跳花灯。如今,他还成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生意颇好。
也许是因为天资好,也许是因为悟性高,也许是因为吸收能力强,何建勋不但精于花灯的旦角表演,还集锣钹、领唱、纸扎功为一身。他的声腔明亮高亢,带有山区民歌和劳动号子的韵味。所以在被推选为秀山花灯市级传承人之前的2003年,秀山县人民政府就授予了他“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在交流的过程中,何建勋拉开了一个布袋子,里面有大小不一的本子、还有一卷A4纸以及发黄的手抄本。那里面,有他学习和整理的资料,还有他创作的作品。原来,花灯也需要“脚本”。他似乎不善言辞,但在一张名为《秀山花灯》的光碟里,多次有他的身影,可感受到他自信的眼神。
与何建勋风格不一样的是秀山花灯国家级传承人杨正斌。身上散发出儒雅之气的杨正斌做过多年教师,今年66岁的他在9岁时开始表演花灯。在他的印象中,一个大院里随便叫个人都能跳上一段。
他家里每年春节都要跳花灯,几乎是全家参与,有“听到锣鼓响,脚杆就发痒”的情结。他不但会跳会唱,还精于吹打。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所以,他在老家组织起花灯班子,并且在全县也小有名气。
不过,杨正斌绝不仅仅是跳跳花灯而已,他还把花灯作为课题加以研究。比如,秀山花灯为什么又叫跳团团?它与土司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几年前,他撰写的《新院子花灯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秀山花灯流派调查之一》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刊载。如今,他还与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从文化角度考察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的传承人,还有彭兴茂、石化明等人,在他们的身上,都有许许多多关于花灯的故事,他们以花灯见证了一段历史……
秀山花灯后继有人
对于花灯曾有的辉煌,吴加敏在《秀山花灯》这本中小学乡土教材的序言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后,全县花灯班达100余个,一度曾家家户户有花灯客、村村寨寨有花灯班。每逢春节入夜时分,耀眼的灯笼在原野上游走,喧天的锣钹于山川间回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花灯班数量锐减,在秀山能正常开展演出活动的不足10个。秀山花灯徘徊在濒危边缘,响起了乡土文化传承的断裂之声,令有识之士担忧。
于是,一系列“抢救”工作有序开展:
让秀山花灯进校园、企业、军营;为花灯表演者提供表演机会,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提高表演积极性;鼓励传承人收徒;通过田野调查摸清家底,整理出版《花灯大全》和花灯表演光碟;通过歌舞剧团的创新,让花灯从民间走向舞台;把秀山花灯引入世博会和中韩文化交流……每一项工作都有成效,但成效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吴加敏对秀山花灯未来的继承与发展还有一个构想:在旅游景点植入花灯文化,或搞花灯实景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