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0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胜社几时复 长怀“倪大夫”

□ 作者 苏祖斌

“只今无点水,犹竞说西湖。胜社几时复,长怀倪大夫”。倪大夫指明万历进士、户部侍郎、巴字园主倪斯蕙。康乾时期的重庆文人龙为霖这首《西湖池》表达了当时文人对明朝万历时期曾经活跃一时的重庆西湖大社及其主持人倪斯蕙的吊怀之情。

入选《江北厅志》和民国向楚《巴县志》人物传的倪斯蕙,曾经官至户部侍郎,即相当于民政部副部长,退休时还被批准以尚书服色致仕,即享受正部长级荣誉待遇。以倪斯蕙的个人经历看,不论是为官还是归隐,确是很有可圈可点之处。

“倪不解担”

倪斯蕙字尔澹,别号禺同,家为重庆卫军籍,祖上插业落籍江北仁里一甲(现属渝北珞碛),世居重庆城中。禺同从小好学不倦,被左邻右舍笑为书痴。明万历壬辰(1592年),25岁的禺同登上进士榜,并随即出任湖北蒲圻县令。

在任期间,他严守法度,有胆有识,不但很快把握全县民情,还对县内优秀人才十分看重,如后来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就曾经得到他的奖掖和大力保举。他大力改善管理,迅速改变了蒲圻吏治状况,对县内各种人患、天灾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和处理方式,特别是威恩并重对待当地芙蓉山贼的处理办法,得到高层的赞许。

倪斯蕙为官对诉讼特别重视,紧忙时一度在大堂下生火烧饭,有二次上堂的案件,往往等不到煮下一餐就结案完毕。当地老百姓把他办案传得很神奇,说倪县令办案之快,“敏速如神”还等不到你放下肩上的挑子,就处理好了。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倪不解担”。

“巴字园”主

倪斯蕙在蒲圻任上的政绩得到了充分肯定,后进京当上吏部主事,历文选郎中。史料载其“裁庸拔滞、斥附隐孤、摈清选之法,革无名之费”,还改革考试选官的程序,使“一时精资绝格,咸入兔罗”以致“数十年间门生多至大位者”。

倪斯蕙的职位很快升到太常寺少卿,官声和升迁也引起同僚嫉妒和中伤,这使他在为官期间也看淡了官场。在得到升迁后的省亲假后,倪斯蕙得知有人在査翻他掌吏部官员考核时的问题,便借探亲之际,“笑傲湖山”“不复作长安梦也”。当他出京城时,经有关方面查点财产,十年积蓄只有四百两银子。

绝意仕进后,36岁的倪斯蕙除跟着60岁的父亲四处游访外,便是静心专研古学,“六经子史、百家载籍,本朝掌故,以及稗官野史,靡不研究”。有友人称赞他“为文章仿佛大苏有长江大河之势”“落笔千言削烛而就”“遇景则题,随求辙应,无不新色”。

一闲居就达20年,期间,他建起了重庆历史上除语焉不详的南宋余阶巴橘园外有明确形态记载的第一个私家园林——巴字园。倪斯蕙自题有“窗临巴水真成字,家对龙门好读书”以表其归隐之志,并在园中竖有“欲透江光堆石瘦,恐遮山色放墙低”的石碣。在道光24年修《江北厅志》时园林虽不存,石碣却还存于世。

倪斯蕙建园汲引后学,与县中文士往来唱和,巴字园成为渝城文化人聚会之所。据《重庆园林志》载,巴字园约建于1602-1621年,位于今渝中区解放东路,屋对南岸“龙门皓月”,但现已无址可寻。清同光年间邑人艾世元在其绘制的《重庆府渝城图》中以文字标注认为巴字园在巴县文庙前,应是在今解放东路26中附近。

西湖胜社

倪斯蕙归隐家乡过了近20年潇洒自乐的日子。明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今叙永)彝族酋长奢崇明趁辽东危机之时借口率师北上,派其婿樊龙领兵2万进入重庆,于较场演练之日举旗反叛明朝,当场杀死巡抚及军政官员20余人,起兵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建国号大梁,一时全蜀震动。樊龙随即在城内大索官绅以备充门面。

倪斯蕙仓惶间逃至大江码头,躲在大小船只间,随船下巫山、夔门,沿途“五疏陈变,四请乞援”,在擒贼恢城及善后工作中卓有贡献。

事平后朝廷论功行赏,又起用倪斯蕙为光禄寺正卿,其因老父去世未到任,服阙后即升任南京户部侍郎。南京内阁职务对应北京,但不掌实政,本是闲职。倪斯蕙到任后并无多少实事可做,终日“访六朝遗址,寻三山之胜,吟啸于雨花牛首间”。当时正值宦官魏忠贤权奸当道,户部尚书正是魏党,仗势横行,倪斯蕙实在不愿与其共处,怀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阖不归”的感叹提出退休申请,得到批准。皇上下诏书批准他以尚书服色致仕。

这次回乡,名望和实力上都与20多年前的归隐大有不同,他买下治平寺旁原前朝太师蹇义存放太湖石的一片地产,建起精舍和十方堂,成立起“西湖社”,专与有诗兴的僧人和风雅文人墨客交往。当时颇有声望的破雪和尚和篆水老人都曾经在这里得到他的接待。

他在西湖精舍旁的石壁上开出一泓清泉,终年不竭,取名为“澹泉”,聚水为池,即为“西湖”,(据考证,精舍与池、泉原址均在现罗汉寺及周边一带)还为此写了《澹泉赋》刻于石壁之上。在石壁前建“禅喜堂”,形成有池有亭、有堂有舍,又有文友定期聚会的西湖胜社,一时成为渝城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明末刘道开为其修传时专门著文述其在西湖社的活动:“肩舆日至,无间风雨,或共老衲谈禅,或与骚人劈韵,或观高阳酒徒衔杯,或听乌有先生说鬼。”据《江北厅志》载:“禺同倪公于治平寺右建西湖社,延揽名流,嘘植后进,社中多贮书籍许人借观,以次递换,以贫而就读者,资其膏火。每月两会课,前帖括(相当于科举考试重点难点复习提要),后古学。一时人才多所造就。”

据此看来,倪斯蕙的西湖社不仅是文人自由聚会之地,还是重庆有史可考的对社会开放的私立图书馆,也是有文可据的首个私立的公益性科举考试免费培训班,甚至还有慈善捐资助学——支助贫困读书人膏火费,对重庆城区教育文化发展应该是有开创性贡献的,可惜资料太少,也无更多细节可佐证。

倪斯蕙后来因其子卷入与同乡新兴权贵王应熊之弟的角力,形成王倪两家势力的大斗争,构成大狱,被“破其家,囚其子,狼狈抱恨以卒”,终年七十有五。倪王之狱是重庆明代史上一大公案,明清时文人多有诗文慨叹,此文不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