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乐
上世纪某一年代,一个边防战士说,他最幸福的时候是收到信。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会问,这个幸福感是不是太简单了?
这种幸福,在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大多数人当中,应该也曾有过。其实,幸福感,会因人、因时、因地、因境而不同。
是书信,让我们充分感受亲情的温暖,体会友情的珍贵,回味爱情的甜蜜,重拾回忆的美好!
也许有悬念的生活更让人期待?
年岁有四时八节,人性有七情六欲。人的复杂性有时就反映在情感需求的多样性上。书信,曾经是人们感情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
曾几何时,人们不再书信往返了,书信交流已淡出我们的生活。情感交流也进入无纸化的时代。手指已代替笔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
先是明信片。朋友之间,三言两语,简洁、明快。后来发展到过年时单位间互寄贺年片。不过多采用打印的办法,统一制作,多了一些机械的冰冷、模式的操作和情感的批发。这个后来渐渐也少了。
然后是手机短信。你看,每逢节假日,人们的手机短信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原创的、转发的,单个的、群发的,把祝福、关心送达。但除了个别,大多没有特色。专门的短信写手写出来的东西,初读还令人感动,不过,很快在多次转发中失去了最初的温度。
任何东西一泛滥,就难以得到珍视!
现在的微信,更加有意思了。首先是声音的交流、除了个人之间,群体也可对话,省了不少事,很受年轻朋友的追捧。除了情感交流外,更有图像、文字等大量信息,让你无形中增长知识、增加见闻。
现在基本不见书信,还因为人们交流的方法增多了。
先是传呼机,曾经满街的“滴滴”声,不时看见人们匆匆地找寻和奔向电话机,那里早已有不少的人正等待回复信息。而后是手机的普及,人们交流更直接,这让起“中转”作用的传呼机很快成为历史。
再是手提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轻便的工具,借发达的网络,人们普遍用QQ、视频、微信等交流。比如许多父母把子女送到国外学习,关心、叮嘱、交流、安慰、思念等通过视频,就像在家里、在身边一样。而过去的学子只是在家乡以外的国内其它地区求学,十天半月甚至一两月收到一封家信就很不错了,更不要说与父母家人见面,那要一年半载放假回家后才能实现。
今天有人又在感叹,自从有了微信,QQ又被冷落了!
但是,网络的世界多虚幻(视频除外),多少有些虚幻而不真实。现在交流的距离很短,而情感的距离却在扩大。快捷的信息时代,某种角度看,让我们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因为缺少了琢磨、思恋、回味的时空,阶段性的希冀及短暂的甜蜜,容易使人感到无着落,产生空虚感。
可否偶尔写一写、寄一寄信呢?藉此给生活增加一些色彩、乐趣和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