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岩梨香
在所有的水果中,我青睐梨。
记得小时候,我爱吃梨。但那个年代梨很少。一次暑假下乡走人户,见表姐家的田坎上有一棵孤零零的老梨树,高高的树桠间稀稀拉拉地结了十几个早谷梨,我站在树下想摘又摘不到。表姐就说,这个梨还要等几天才熟,熟了要给在北碚川剧团唱戏的二表哥送去。见我还是痴痴地舍不得离开梨树,她就摘了一个梨给我解馋。尽管那梨又酸又涩,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表姐要给唱戏的二表哥送梨吃,原来梨有生津止咳、润燥化痰、保护嗓子的食疗功效。所以梨比桃李更受人们青睐。
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梨的品种日渐繁多。那果实硕大、汁甜味美的山东莱阳梨;果大核小、肉质脆嫩的四川苍溪梨;还有那果小皮薄、汁多无渣的新疆库尔勒香梨,都以口感好、清脆香甜而令我口舌生香。然而,更让我喜欢的还是花岩出产的黄花梨。因为这些外地梨像“大家闺秀”,颜值虽好但却价高难买,而本地的“小家碧玉”花岩梨,却集莱阳梨、苍溪梨、库尔勒香梨之优,以汁多、味甜、皮薄、口感细腻又质优价廉让我不离不弃,大饱口福。
花岩梨又叫矮株蜜梨,是花岩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试种,本世纪初调整产业结构,借退耕还林之机,大力发展起来的优质梨。而今蜜梨品种已由原来单一的黄花梨发展为黄金梨、凤水梨、翠冠梨等诸多品种,成为与该镇特产七彩山鸡、红苕粉条并列的主导产业之一,所以花岩被誉为“蜜梨之乡”。
花岩梨之所以成为梨果之中的佼佼者,是与它生长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花岩梨产地花岩,山丘起伏和缓,多细沙土。这种细沙土壤里腐植质特别多,含云母也多,土质松散,是一片宜梨生长的神土宝地。
一到春季,连阡接陌的梨花,覆盖着梨乡的广袤大地,如皑皑白雪,似渺渺轻烟,漫步于梨花树下,使人飘飘若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游人带来美妙的自然享受。金秋时节,梨园里别有一番丰收景致,龙曲蛇盘的梨枝,硕果累累,香味四溢。每到梨熟,商贩云集,把花岩梨销往重庆、成都、遂宁等大都市,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花岩梨更是远销国内外。
在花岩镇,春季以梨花为媒,邀请市内外游客在这里举办梨花节,观赏这“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梨乡景色;夏季以蜜梨为介,举行以“自然、和谐”为主题的重庆潼南采梨节。将产区变景区,将产品变商品。采梨节期间,既有民间文艺演出、摄影比赛,又有花岩梨“状元”评选,摘梨、削梨、吃梨等花样繁多,与梨有关的比赛项目。一时间,花岩梨使花岩名声鹊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田园采摘乐趣,极大拉动了果品、瓜菜等农产品销售。花岩也因梨而兴,享誉四方。正如重庆一位作家在所作《花岩赋》中所写到“花岩花艳,聚霞凝丹……花岩梨香,芬飘芳散……”“边镇虽边,其地不僻,小镇固小,其名不小矣。”
今年采梨节期间,我又慕名来到花岩。坡地上,浅丘间。一树树矮株蜜梨被阳光染成一片金黄。梨园深处,隐隐露出一座农舍,环境十分幽静。那是种梨大户“梨嫂”颜廷琼的一楼一底新居,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梨花居”。颜廷琼是花岩镇的种梨大户,一家种了六亩矮株蜜梨,一年要卖两、三万元,所以大家叫她“梨嫂”。
“梨嫂”热情地带我们参观她的梨园,但见一人高的梨树被梨子压弯了腰。她随手摘了一个蜜梨让我品尝,我连皮带肉一口咬下去,香甜的汁像蜜一样溢满了我的心田。“你种的矮株梨,为什么这么甜呢?”梨嫂笑着说:“别看梨树这么矮小,它生命力旺盛得很哟。你只要每年摘梨后,注意除虫灭害,搞好修枝疏果,稍微管理一下,施点农家肥,它来年还是继续开花、继续结果,结的梨子又大又甜哩。”
“梨嫂”一边带我们漫步梨园,一边介绍她的蜜梨特点,俨然一个职业的果品推销员。之后,又带我们来到她的“梨花居”。只见堂屋里尽是一箩箩金灿灿的蜜梨。她抱来一摞摞折叠式的包装盒,动作精细麻利,几下就将一个个包装盒叠好,又将箩筐里硕大的蜜梨装进盒内。这时,院坝外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原来是果品专业合作社组织重庆盘溪水果市场的运梨车来了。
走出“梨花居”,透过成片的矮株梨林,看到还有许许多多像“梨嫂”那样辛勤的果农,他们正用诚实的劳动酿造着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