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新兴产业路在何方
——江津区政协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记略
通讯员 刁 静 岳祖刚
走进江津东风小康汽车生产车间,看不到流水线边人头攒动、“夹道欢迎”的场面,喷涂、打玻璃胶这样的“脏活”,滚边、焊接这样的“累活”,已由机器人全面接管,只见一辆辆新车井然有序地下线……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300多亿的产值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中流砥柱。”江津区经信委主任江永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政协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建言和助推。
戳痛点:找准发展“短板”
创新发展居五大发展理念首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区政协委员也积极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在今年区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李祖琪等18名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江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提案,引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由区长牵头督办。提案直言江津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呈现出集聚增强、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但是规模偏小、参差不齐、人才缺乏等痛点也不少。
“要发挥政协优势作用,找准发展的症结所在!”在今年区委常委会议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被列入区政协重点协商计划。
“为确保协商质量,我们在调研和协商形式上都作了探索创新。”区政协主席王君成指出。调研组选择由政协经济委牵头,企业家委员较多的民建界别和经济战线专家委员较多的经济界别参加,以确保调研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内,调研组先后深入3个省市,10多个产业基地和30多家企业调研考察,和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召开9场座谈会,广泛收集意见、摸准问题。
调研组指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以及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目前,核心技术研发是关键瓶颈,同时企业还存在“重规模扩张,轻技术创新”,以及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力度不够等问题。调研组毫不客气地总结了四大痛点:缺少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偏少、优质结构不足、保障机制不全。
寻方向:贡献政协智慧
症结已找准,良方自然开。10月18日,一场高规格的协商会议召开,区政协将常委会专题协商会议与界别专题协商会议套开,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路和方向。
会上,共有12名常委和委员现场发言。“抓好规划引领,差异化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支撑产业”“加强机制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条条建议积极中肯、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政协智慧。
“出台并落实好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的企业界委员邱雪娟抢先发言,指出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瓶颈”不少。建议在生产装备更新换代、出口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保护;在融资、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新材料企业支持;在医药招标和新药、新医疗器械审批等方面给予生物企业支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抉择。”区政协经济委主任杨德林委员建议,抓紧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类别和保障措施,构建差别化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建设和无序竞争。
杨俊委员指出,政府和企业科研投入较少,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生产销售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大众创新的格局,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要加大引智力度,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
此外,有的委员建议重点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的委员建议要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间资本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有的建议要把新兴产业发展从培育、研发、成长联为一体,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平台。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科技三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发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的内在要求。”在收到区政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后,区委书记程志毅表示将认真研究吸纳,进一步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