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2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010203
04050607080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酉阳古歌:神秘诡谲的“远古神歌”

□ 本报记者 凌 云 文/图

酉阳古歌

酉阳古歌,即巫傩诗文,属巫文化范畴,是巫傩师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驱邪还愿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酉阳古歌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更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总汇。

2011年,酉阳古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时间你还可以到我家去采访,家里有全套道具,可以现场表演给你看!”一大早就从苍岭镇骑两个多小时摩托车到酉阳县城和记者会面,吴少强不顾奔波劳顿,反而一再因无法充分展示所学技艺而感到遗憾。

尽管如此,他还是携带了一大包“行李”:牛角、师刀、宝剑、神像、排玲、卦子、令牌、大印、锣、铰……看得出来,他把这些道具视作“宝贝”。

吴少强,酉阳古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77年生,土生土长的酉阳人。初次见面,这位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小伙子,很难让人和传说中能唱“巫傩诗文”,拥有“上刀山”“下火海”绝技的巫傩师形象联系起来。更令人好奇的是,正当盛年的他,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为什么会选择将传承巫傩文化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这条路,他能坚持走下去吗?

巫傩诗文 远古神歌

酉阳古歌作为一种传播民俗文化的民间文学形式,缘起何时呢?

“它其实就是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基础,杂糅着儒、道、佛等文化元素的祭祀韵文,风格诡谲,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酉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邹方继介绍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沿袭巫歌的词曲形式和叙事风格,创作出《离骚》《九歌》《招魂》等流传千古的名作。而从远古走来的巫傩诗文,虽然没有像骚体诗那样登上大雅之堂,却顽强地“生存”至今。酉阳古歌作为其中重要分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标本。

不过,幼年时的吴少强却并不了解这“远古神歌”的历史渊源和学术价值。对于12岁就拜师学艺、18岁出师进入巫傩师行业的他来说,当初的选择仅仅是出于对这个充满神秘色彩职业的浓厚兴趣和向往。“师父很喜欢我,认为我很有天赋……”回忆起当年入行的经历,吴少强的讲述异常简单,在他看来,那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神秘职业 浪漫诡谲

“混沌年间六月六,六月皇天下大雪……”,吴少强的吟唱抑扬有致,有拖长的尾音,给人感觉“吟”的成分更重一些。

据介绍,酉阳古歌有双句押尾韵的自由体,也有两句一节和四句一节句尾押韵的格律体,多为四言七言句式,穿插连接;唱腔有高腔与平腔之分。

这些诗文是在何种场合进行吟唱的呢?像吴少强所唱的这首《茅山接法》,用他的话来说,是“开坛中间唱的”。原来,巫傩诗文吟诵的内容取决于巫傩师所主持活动仪式的性质,分为神灵类和生活类,而神灵类诗文作为主体门类,最显特色和价值。如《茅山接法》就属当中的风俗诗,内容半写实半想象地描绘人类早期的处境和万物的诞生。还有一类是赞美诗,充满幻想地叙述天地自然的奇妙和瑰丽。据邹方继介绍,他曾听酉阳古歌另一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泽本唱过赞美诗的代表作《东岳齐天是齐王》,“旋律很优美!”

吴少强口中的“开坛”是为家中老人祈福打“寿生太保”的组成部分,还有为小孩消灾免难而打的“渡关太保”,充满神秘色彩,均由布坛、开坛、定保状三部分组成。古歌作为巫傩师在主持这些纳吉迎祥、驱邪逐疫活动中所吟唱的文辞,包括了申文请圣、迎兵架桥、请水箚灶、扫蛋踢刀等程序。这些诗文内涵深厚、想象奇特、意境瑰丽,虽然念诵吟唱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充满巫风色彩,在浪漫诡谲中寄予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酉阳古歌以民俗活动为载体,传播宇宙知识系统和群体生存技能,朗朗上口、韵律优美,是一座古老瑰丽的民间文学宝库,对地域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邹方继补充说。

传世“天书” 暗藏“玄机”

在祈福活动的第三天,往往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上刀山”“下火海”仪式,光脚上刀山、赤手入油锅,看上去无比凶险,但吴少强却驾轻就熟。他说,在进行这些寓意逢凶化吉的“送神”程序之前,要吟诵风俗诗《藏身躲影》:

“藏吾身、化吾身,弟郎何处何方去藏身?”吴少强的诗文吟唱从每段均重复的这一问句开始,展开一段艰难的寻觅之旅——“弟郎把万丈深坑去藏身,不是弟郎藏身处,飞沙走石打吾身。”经过数度寻找,终于探寻到藏身之所:“弟郎把半天云内去藏身,正是弟郎藏身处,风吹云雾层层起,不知哪层是吾身。”……

“弟郎一魂藏在天空去,二魂藏在九霄云,还有一魂无处藏,师祖师爷殿内好藏身。”听吴少强把《藏身躲影》吟唱完,好似听了一个惊险曲折、摄魂夺魄的神秘故事,简洁的语句、物象,朴素、超然的手法,刻画出巫傩师驱邪逐魔、洒脱无羁的情怀,令人从中领略到巫傩诗文的独特魅力。

邹方继告诉记者,酉阳古歌文辞固定,较少即兴创作,保存了大量的原始信息和艺术因子。那么,这些诗文是以怎样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呢?吴少强回答说,大多是通过一代代巫傩师口口相传,“师父教唱,我慢慢就记熟学会了。”

但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吴少强仍然留存有师父传下来的一些手抄资料。他拿出几册毛笔字竖排线装本,看起来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纸张已泛黄,边角破损较多。册页内容有的是七言长句,如一首《祭兵赏将》开篇即起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有的内容则文图夹杂,画满八卦符号甚或“灵符”图案,让人如看“天书”,不明所以。

这个中“玄机”,当然也只有巫傩师们才能心领神会了。

多才多艺 传承文化

为了让我们对酉阳古歌的表现形式有更直观的印象,吴少强索性一边介绍,一边“披挂”起来:穿上神褂、戴上花冠、口含牛角、手持宝剑……细看那“花冠”上所绘人物图案:形象生动,线条细腻,颜色和谐,堪称精美之作。而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却并非彩色印刷品,而是由吴少强亲手画就。

很难相信,没有任何绘画基础、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培训的吴少强,能够完成这样的艺术作品。对此,他只是略带羞涩地表示,这不过是一代代巫傩师传承下来的技艺而已。他展开带来的一幅“神图”,那五彩缤纷、灵动多姿的人物画像全系手绘而成,“都是师父传下来的”。

不仅于此,吴少强还在巫傩师中以多才多艺见长。不仅是文的唱古歌唱阳戏,武的上刀山下火海,“基本的民间技艺他都会!”邹方继如是介绍。

处境濒危 古歌“作古”?

随同吴少强前来的,还有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叫冉江林,是吴少强的弟子。他告诉记者,自小受到民间传统技艺的熏陶,一心想要入行,“我14岁正式拜师学艺,现在已经‘拨职’(出师)了!”

吴少强说,像冉江林这样愿意学习古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目前他收徒不到10人,学出师的也仅4个。他很担心这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技艺会失传。

吴少强的担心不无道理。随着社会变迁,巫傩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吟会唱的巫傩师大多年迈;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兴趣荡然无存,巫傩诗文正在失去流传的空间,基本式微,传承难以维系。

吴少强说,目前村民自发进行的民间仪式活动越来越少,巫傩师之前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狭小,酉阳古歌更多时候只能参加一些非遗保护的宣传展示活动。据邹方继介绍,如今全县会唱古歌、表演相关技艺的人已经屈指可数,能表演“上刀山”等绝技的已不过五六人。“而像张泽本这样的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没有收徒,其技艺面临失传,酉阳古歌濒临‘作古’,亟待抢救与保护!”

吴少强不甘心古歌的消亡,他仍对继续在这条路上坚定走下去满怀信心。他在构想将来打造一个民间班子,整合阳戏、花灯等多种民间艺术,让酉阳古歌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刻的吴少强,目光炯炯、神色笃定,相信酉阳古歌之于他,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保护传承的使命。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