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1月0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土家吊脚楼:静中见动的艺术品

□ 作者 谭华祥 文/图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先民世居武陵山地区。为更多地避开山间蛇虫的侵袭,土家人利用武陵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建造起全木结构的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斗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精心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

2011年5月23日,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申报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冉隆海整理建造土家吊脚楼的木料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有一件只有几年历史的“古董”十分起眼。它在2013年亮相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后,被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收藏。因为,它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该县下路街道年近花甲的土家汉子冉隆海建造的土家吊脚楼“浓缩版”。

该吊脚楼模型长2.4米、宽1.32米、高1.3米,两楼一底,为全木质结构,没用一颗钉子,全靠人力用木条做榫。构造十分精美,走廊、护梯、门窗等一应俱全,窗上还做了精美的雕花,体现了高超的技巧。

结缘吊脚楼初心不改

这件模型按照传统的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完成,也是最能展现土家族民风民俗特色的普通民房模型。从2013年8月起,冉隆海带领3个木工师傅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在县文化馆的协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完成这个“杰作”。

已有40余年木匠“工龄”的冉隆海,是石柱现存的22名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之一。他15岁就拜师学做木工,22岁开始“单干”。他的岳父马厚德也是一位民间艺人,尤其对建造土家吊脚楼有很深的造诣。于是,结婚后他又跟随岳父学习吊脚楼的建造工艺,从此与吊脚楼结下了不解情缘。

“以前没有机器,所有工作都靠人力,要做一根最简单的木枋,就有‘推、比、凿、锤、画、磨、穿’7个工序,熟练工也得花20多分钟时间。”冉隆海说,因为难度大、要求高,不少人学了三四年,仍停留在基础水平,有的坚持不下去,只好放弃这门手艺。

他说,同一门手艺,有的人只能做基础工序,有的人却可以做好对缝、画墨、精雕、做榫、穿斗这些精准度要求更高的工作。“这除了靠天赋,还得靠勤学苦练。”

40多年来,冉隆海的双手已满是老茧和伤疤,因为操作刨木机磨掉了几层皮的手掌变得又厚又硬。

“土家吊脚楼是我们土家人智慧和工艺技术的结晶,如果失传就太可惜了!”冉隆海感慨万千。

钻研吊脚楼头头是道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土家族聚居地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谈及吊脚楼,冉隆海头头是道。他说,吊脚楼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由于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吊脚楼一般为横排四列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土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两翼吊、钥匙头吊、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等,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阶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冉隆海指着山坡上的吊脚楼说:“它的建造科学美观、巧夺天工,就像一件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在修建吊脚楼时不用一颗铁钉,全部都是用木条做铆,虽历经风吹雨打,却依然出奇的牢固耐用。”

营造吊脚楼很有讲究

“土家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多年的经验积累,冉隆海对吊脚楼的营造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土家吊脚楼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的有序变化的对称。”冉隆海介绍,土家吊脚楼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动态性多层次的高水平对称均衡,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无论远眺近览,还是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

营造土家吊脚楼,最为壮观的场面是排列上梁。冉隆海对之十分拿手,尤其是信手拈来的“上梁歌”,硬是百唱不厌——“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

“太阳出来喜洋洋,老板请我立新房。左立三间出贵子,右立三间出状元,一根青带软溜溜,戴的戴来抽的抽,戴的专心戴,抽的专心抽,起哟!起哟!……”吊脚楼构架做好后,冉隆海组织一帮人一阵吆喝,众人齐吼,连抽带拉硬是将一排排新房列子立了起来。

培养后生竭尽其所能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木工建造吊脚楼成了‘一股风’,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住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常年需要维护,我们根本不愁活路!”冉隆海说起木匠生涯的昔日风光,显得神采奕奕。

“但现在大不一样了。”冉隆海说,如今镇里基本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只剩下三四户,绝大多数木匠师傅也都转行了。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愿干这一行,很担心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冉隆海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部分人都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很少人居住在全木结构的吊脚楼中。

“在吊脚楼最风靡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木匠师傅有近千人,而现在为数真不多,平均年龄还都在六十岁左右,传统技艺正在流失。”冉隆海说,为了真正把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下去,他近十年来免费培养了一批学徒。

“从‘进门’第一天起,师父就手把手教我们‘推、比、凿、锤、画、磨、穿’每一个工序,直到排列立梁、盖瓦封门。”冉隆海的第一个徒弟李华安说,现在已经有10多个师兄弟可以单独建造吊脚楼了。

一生与木料为伴,热爱自己的事业,永远跟自己的技艺较劲,不断雕琢产品,孜孜不倦地培养后生……在传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道路上,冉隆海一直在“坚守”。

冉隆海建造的吊脚楼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