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洞:崖居中的“别墅”
川主洞位于永川区宝峰镇,是在一天然大洞内顺势修筑洞门的崖居建筑,始建于民国年间。
该洞长约100米,通道高8米左右,整个外墙体分为三层:下半部分高约2.5米,用条石垒砌;上半部分由泥石砌筑,上开射击孔若干;最顶端距离岩洞洞石约1.5米。墙体左侧保存较好,中间及右侧已部分脱落。外墙中间开有一条石卷拱大门,高2.6米,宽1.4米,纵深2米。门额上开有上下两龛,上龛竖刻“川主洞”字样,下龛横刻“圣源门”字样。门额背面一条石上,从右往左共刻有“殷鉴亭、殷五桂、殷利兴、殷著桢、殷绍先、殷竹轩”等6人姓名,并有“民国纪□兆执□年黄□月中□吉立”字样。根据旧时人们对日期的称谓进行推断,“年”后7字应为“黄钟月中澣吉立”。“黄钟月”为十一月,“中澣”指每月的十一日至二十日。
洞主人殷贤贵讲述,其祖父殷大川早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为躲避匪患,决定在川主洞附近的老鹰坪修建寨堡。但寨子在修改过程中被匪徒破坏,于是转而修建崖居。因自身名字中有一“川”字,遂将崖居取名为“川主洞”。至于为何又在门额下龛横刻“圣源门”三字,殷贤贵分析可能与这里水源充足、常年飞瀑急湍有关。崖居建成之初搬进六户人家,这与门额背面石刻的6人姓名正好吻合。对于6人中没有出现“殷大川”的问题,殷贤贵分析,古人不但有名,还有字和号,年代久远了,他也无法辨认出石刻上的6人谁是先祖“殷大川”了。
另据史料记载,川主,又称川祖,是流行于巴蜀地区以及其他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间信仰,起源于四川地区对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川主信仰的祭拜场所是川主庙,亦称为川主宫、川王宫等。明清以来,川主成为四川本土乡神,清朝川主庙遍布各州县,有方志记载的便超过500处。根据这一资料并结合崖居大门上下两龛两种称谓的特殊形式推测:崖居所在地可能原是川主的一处祭拜场所,殷贤贵的先祖把该祭拜场所改造为崖居,即先有川主洞后有圣源门,这样在一座大门上出现上下两龛两种称谓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崖居内部相当干燥,过去洞内通过泥土筑墙和木板隔层的方式将其空间分成若干房间用于居住。几经变迁,洞内木板隔层已不复存,只在墙上剩下一排排孔洞。洞的内壁呈不规则的圆弧形,洞门至洞内进深最深处约40米。崖居左侧尽处有一口约两三平方米的清澈小池。以前崖居内住户的生活用水全部取自这里,所以即使有土匪来侵,也无断水之忧。
走出洞外,但见整个崖居处于山坳之中、悬崖之下,周围竹木繁茂,非常隐蔽。崖居两侧各有一座碉楼并与外墙连为一体,对崖居起着直接的保卫作用。
“与永川境内其他崖居相比,川主洞选址好,而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了改造和加固,冬暖夏凉,完全称得上是崖居中的‘别墅’!”殷贤贵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