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2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铜梁龙舞:问鼎“中华第一龙”

□ 作者 文博 文/图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舞蹈艺术形式,曾三度晋京参加国庆大典。在长时期的传承发展中,铜梁龙舞艺术形式主要分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包括大蠕龙、火龙、板凳龙、小彩龙等多个品种,彩灯舞则有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等多种形式,共计20多个品种。

2006年,铜梁龙舞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廷炎(中)为学生们作龙舞培训示范

火炉熊熊,鼓点阵阵,一瓢滚烫的铁水被匠人猛力击入高高的夜空。刹那间,火雨纷纷,星落遍地,两条游龙从万点星火中腾地而起,伴着舞龙人迅疾有力的步伐左右翻飞,强劲蹦跳,裹一身霞彩向观者奔来,引得众人或惶恐躲闪,或狂喜大笑。彼时,呐喊声、惊叫声、喝彩声,与激烈的锣鼓声交织一片,群情欢跃。

当一片绚烂归于宁静,铜梁龙舞磅礴大气之姿、热烈欢腾之美带给观者的震撼却让人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也正源自这种内心的震撼,黄廷炎年少时便立誓要学习舞龙。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5岁的黄廷炎与龙舞结缘已数十载,在铜梁龙舞发展之路上潜心钻研、上下求索。让龙舞在创新发展中传承下去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扎根民间 舞出制高点

自清代始,川渝地区便有“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合川看春(春会)”的民间俗语流传。铜梁龙舞作为民间艺术,根植于普罗大众,民众怀揣来年人寿年丰、消灾袪病的美好愿望,不惜下大力、花钱财来积极筹办一年一度的龙灯盛会。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年幼的黄廷炎慧根独具,伴奏的锣鼓一经他手便能敲打,一具龙灯拿到他手上便能舞得虎虎生风。一次机缘巧合之下,12岁的黄廷炎考入当时的铜梁县川剧团学习武生,这为后来他将龙舞与川剧创作融合埋下了伏笔。

彼时的铜梁龙舞还停留在民间杂耍层面,舞步与伴奏不配套,表演缺乏内容情节,而且艺人年龄偏大,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的套路。因此,铜梁龙舞的知晓度也仅限于四川、重庆。

一直关注龙舞发展的黄廷炎坐不住了,他用专业眼光审视着龙舞与川剧的融合,思考揣摩着把川剧吹打乐、台步、功架运用到舞龙套路中。此时恰逢国际旅游舞龙表演在京举办,赴京参赛给黄廷炎编排龙舞提供了契机。

他结合龙的神话传说,抓住铜梁龙道具特点,与舞龙队员们一道设计出“龙探洞”“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等二十余个套路。融合了故事情节的龙舞表演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川剧台步音乐的加入也让龙舞变得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经过艰苦努力,黄廷炎执导的《鱼跃龙门》《大龙舞》在全国16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捧回冠军奖杯。

自此,铜梁龙舞由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一跃进入舞蹈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华龙舞的“制高点”。

涅槃重生 舞向海内外

首获殊荣后,铜梁龙舞的演出机会增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黄廷炎回忆道:“当时的铜梁龙舞虽然出名,但舞蹈动作比较单一,变化不够。”他意识到,铜梁龙舞必须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出彩。

这时,国家体委把龙舞纳入竞技比赛项目,面向全国征求竞技规范套路,黄廷炎与文化局的同事们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然而,什么是竞技舞龙?竞技舞龙有些什么要求?大家都不甚了解,只有在不断摸索中,边舞龙实践边创作动作。“队员双脚经常练到皲裂起泡。”经过一系列的艰难探索,历时数月,他们终于创作出《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和评分标准。

1995年,铜梁报送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得到国家体育总局专家一致肯定,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铜梁研制的竞技龙具(中型龙)被确定为大赛的专用标准龙具。

铜梁竞技龙一朝成名,享誉全国。

规范发展起来的铜梁龙自此插上翅膀,走出国门,舞向海内外。先后应邀到新加坡、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灯会活动,展示巴渝民间文化艺术。有关专家评价说:“铜梁龙舞令人眼花缭乱,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高扬着拼搏进取的民族魂。”

龙舞传承 走好创新路

“我不担心铜梁龙舞的传承,因为我们做到了从娃娃抓起,但龙舞要继续发展,得有人接过创新的旗子。”黄廷炎一语道出了铜梁龙舞的问题所在。

诚如黄廷炎所言,铜梁区政府为了传承这一非遗项目,把“铜梁龙舞”引入了该区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程。据统计,2005年至今,铜梁接受龙舞艺术知识普及教育的中小学生累计达到5万人,基本掌握了舞龙技艺的中小学生近5000人。

传承不断,但创新不足。龙舞从业者们发出了共同的声音:“急需人才!急需创新!”

“龙舞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渠道。所以,现在既没创新的领军人物,也缺乏发展的中坚力量。”龙舞市级传承人张顺生介绍,“这些年来,尽管有些创新,但力度不大,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就说‘二龙戏珠’,10多年了,还是老套路。”

如何既能出新出彩,又能沿袭好传统?黄廷炎有个愿望,“我希望铜梁龙灯协会能组织力量对龙舞套路的发展、表演的创新进行研究和尝试,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设立‘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招聘专业人才,给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一条可行之路。”铜梁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铜梁正在创新发展的路上不断探索,现已推出精品节目“龙文化实景演出”项目,正在规划龙文化创意产业园,今年还举办了“世界华人龙舞邀请赛”。此外,龙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一步一步来,希望铜梁龙舞在咱们手里,能飞得更高、更远。”黄廷炎说。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