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2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探访国立复旦大学旧址

□ 本报记者 晓筱/文 卢俊西/图

从重庆主城驱车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缙云山脚、嘉陵江畔的北碚东阳镇夏坝。在这静逸的小镇里至今还保留着80年前复旦大学西迁重庆时的校址。明黄色两层小楼、书有“国立复旦大学”字样的大门,甚是惹人注目。

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2000多名复旦师生在此度过了抗战岁月。全国众多著名专家学者曾来此教书,如陈望道、顾劼刚、孙寒冰、童第周等,老舍、梁实秋也是复旦的客座教授。

明黄色小楼便是“登辉堂”。这是复旦大学西迁后修建的第一幢小礼堂,以老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据复旦校史资料记载,以登辉堂为基准,复旦师生在此相继建起了4幢教室、4幢女生宿舍、6幢男生宿舍、6幢教授宿舍、1座食堂……在抗战艰难时期,短时间内建成这样一个规模的私立大学,可谓奇迹。

如今,夏坝旧址上仅存“登辉堂”。经过陈列布展,这里已是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纪念馆。馆内,204张珍贵历史照片、30余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0余件文物代用品,向我们展示了复旦师生在北碚艰苦治学、爱国抗日的历史。

登辉堂右侧立有一块1987年4月建立的“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址”纪念碑,由周谷城题碑名,背面碑文为谢希德手书。而在登辉堂的右后侧,则为寒冰墓,是为纪念1940年5月27日在日机轰炸中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教授。

 

从登辉堂右侧的另一块“相辉学院旧址”纪念碑上,我们还获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讯息。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返沪,部分校友及留渝教授便在此创办起相辉文法学院,以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李登辉先生。1953年院系调整,相辉建制并入当时的四川财经学院,其他系科则分别调整到了重庆大学及当时的西南农学院、西南政法学院……

我们还了解到,复旦大学夏坝旧址是全国目前唯一还在发挥作用的抗战时期校区旧址,能够保存下来十分不易。相信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会对烽火岁月里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所感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