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2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木洞山歌:在生活中焕发生命力

□ 作者 山 风

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系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

木洞山歌伴随着民众的农事劳动和生活。有被称为庄稼歌或庄稼人的歌的禾籁,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演唱、逗乐取笑的神歌,有用对歌形式演唱的盘歌,有在劳动过程中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劳动号子,有在民间礼俗和祀典仪式中演唱的民俗歌,还有各种小调以及伴随玩龙灯、舞狮子、打莲箫、划彩船、赛龙舟等边舞边唱的舞歌等。

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喻良华和村民正放声高歌(资料图片)

去年夏天,巴南区木洞镇中坝村辣椒大丰收,村民们喜不自胜,想以山歌表情达意。受此委托的木洞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喻良华思索再三,写下了这样的歌词:“中坝海椒夺高产,楼上楼下都装满,多的赚了几百万,少的也有几万元。”歌词贴切,曲调朗朗上口,很快在村民中传唱开来。

“把‘非遗’供起,那是要不得的做法,只有把它融入群众和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喻良华说。

改良 让山歌更好听好看

近年来,75岁高龄的喻良华日程排得满满的——参加中央电视台《不朽的音符》《民歌中国》等节目录制,参加首届木洞山歌艺术节,接受全国网络媒体巴南行的访问,参加市内外各种研讨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座谈会……

彩排、登台、访问、交流,他忙得不可开交。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那时候没有音乐就跟着大人唱山歌,后来拜山歌王白炳成为师。”喻良华是土生土长的木洞人,参加工作后又当了近30年的老师。退休后,专职干起这一行时,他却发现哪怕是在当地,木洞山歌的传唱度已大不如前。

“有一次听人说,老是那几首曲子,那几个腔调,那几个动作,很没新意。”从那之后,喻良华开始对木洞山歌进行改良。

他编排了《采访》,以记者采访的形式推介木洞山歌;他包装舞台表演,多方筹资,亲自谱曲,给《相亲》加上了背景音乐。此外,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他还把济公排进了山歌中,借荒诞剧的形式加以演绎。

人们渐渐发现,山歌好听了,表演好看了。而喻良华的生活也随之忙碌起来——

应台湾南投县政府的邀请,喻良华等传承人赴台参加“台湾灯会”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当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喻良华他们以高亢明亮的歌声演绎了《凉风绕绕天要晴》《盘歌》《木洞榨菜》等原汁原味、真挚直白的木洞山歌,尽显了巴渝大地山山水水的神韵。

精彩的表演让台湾观众在轻松的气氛中,领略到大陆传统民间艺术的奇妙。许多台湾居民称赞:“零距离的接触这场蕴含着优秀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令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这样的场景在喻良华的演出活动中,不一而足。

传承 山歌唱进小学课堂

“木洞榨菜,脆嘣嘣儿啰喂,老远闻到舍,香喷喷儿啰喂……”清脆、婉转而又纯朴悠扬的歌声出现在了木洞中心小学五年级四班的音乐课上。

“这是为了让木洞山歌能有更多的传人。”喻良华说,传统艺术的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有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传承者青黄不接的因素,还有一些地区重申请、轻保护的因素。“而拥有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姜家龙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南,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在传承过程中,一些颇有造诣的民间艺术家年事已高,正逐步退出表演舞台,而年轻的传承人在技艺上又难以独树一帜。

为此,巴南区专门编写了《木洞山歌》等中小学生教材,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尝试开办“地方民间艺术专业班”中职教育,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唱了几十年山歌的喻良华,本是一名数学老师,他却经常在音乐课上教孩子们唱山歌,如今退休后,也着力于收集各种山歌,帮学生编写音乐课本。如今,他依旧在坚持表演和带领学生。

喻良华说:“山歌易上口,自己唱了几十年,张口就来,学生们学得也快,也喜欢唱。跟着调子,很多学生都可以自己填上歌词来唱。”

“唱着山歌走进课堂,在这里的学校是很自然的事。有时候,我的学生也要参加一些表演,我们会认真排练。只要我的学生表演山歌对唱,一般都会拿奖,这种有穿透力的声音会让全场观众震惊!”学生得奖后更喜欢唱山歌,喻良华说,这对他自己来说也算是尽到了传承山歌的责任。

木洞山歌表演(资料图片)

推广 在市场中保留个性

保护与传承,须与时俱进。民间艺术推向市场,成功的范例较少,而成功者不外乎都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属性:地域内的不可替代性。

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传统艺术的变相扼杀,以后山歌会逐渐变成民歌,甚至通俗歌曲。“我们在改良时,始终把山歌、吹打等民间艺术作为独立的一个元素呈现在舞台上,保证其原汁原味。”喻良华说。

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几年的探索,巴南已巩固发展传承队伍500多支,其中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就有200余支队伍,培育了上万名的学生,新近打造的一些文艺精品,也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

“换言之,在融合中保留个性。”喻良华说:“譬如铜梁龙舞,便是经过深入发掘,适应消费者需求,进而从文化品牌迈向市场品牌,使文化变成了一种有市场的产品。反观木洞山歌,既然程式化的唱腔、舞台和演出方式无人买单,我便对症下药,在节目服装、编排、舞台设计上下功夫。”

他在木洞山歌中加入钢琴伴奏、和声等现代音乐元素,同时还为木洞山歌不断谱写新曲,增添诙谐、幽默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

他还表示,民间艺术从最初的自然状态,到政府统筹引导,再到市场的推进,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现代,从纷乱到规范,从萎缩到繁荣的漫长过程,而巴南正在求索中前行。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