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应“综合”
本报讯 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有文化惠民活动、特色品牌的打造、各方资源的整合以及实现乡镇文化全覆盖、满足最基层百姓精神文化的需求,都需要依托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来实现。那么,现阶段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化解?近日,合川区政协委员、区图书馆馆长刘格为此专门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走访调查中,刘格发现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服务效能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群众知晓度低。有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在镇政府办公场所内,不方便群众参加文化活动;部分中心建筑面积未达到300平方米的最低标准。二是管理不规范,活动形式单一。部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没有实行错时开放,甚至存在大门紧闭的现象;组织开展的活动以球类、广场舞为主,推广阅读的活动偏少。三是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利用率低。网速达不到基本要求,资源更新不及时;部分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配备的电脑有挪用和不能正常开机的现象。四是未做到专人专职,地方配套的经费没有及时足额拨付。
为此,她呼吁各地要切实抓好摸底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提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和相应的考核体系,建立工作台账,随时供上级部门考核和群众监督。完善其“综合”性功能,按照社会发展趋势,盘活现有资源,把服务中心建成文艺活动室、图书报刊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等设施设备和功能齐全的场所。采取长期合同制、聘请志愿者的办法,为每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2-3名工作人员,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每年落实基本运转费用、人员工资费用、设备维护与升级费用、活动组织费用等。“财政应供给实现其正常功能的费用,并纳入预算。此外,还可通过整合各相关部门有关项目费用、政府购买服务费用,以及争取社会捐助、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等办法解决经费问题。”刘格表示。(逯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