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3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翻页
2017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1

杨天怡:“黄金水道”应发挥“黄金效益”

本报北京讯 (记者 李祥/文 龚伟/图)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关注者,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革重庆市委主委杨天怡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启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充满期待。“受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制约,长江水运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影响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他呼吁,尽快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三峡船闸通航规模是上世纪80年代论证确定的,设计通过能力为单向5000万吨、双向1亿吨,当时预计达该运量是2030年。”杨天怡说,随着长江上游水路运输量的增加,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与不断增长的货物物流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他列举了自己调研发现的数据:2011年三峡船闸货物实际通过量就已达到1.01亿吨,比原规划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2015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近1.2亿吨。

杨天怡说,三峡船闸通过量连续超过设计能力,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导致船舶出现积压,拥堵已成为常态。目前正常运行下,船舶平均待闸时间40-60小时,平均每天待闸船舶近300艘,在船闸检修、汛期大流量禁航等特殊时段,拥堵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随着船舶待闸时间大幅增加,直接造成船舶运营成本大幅上升。

“据相关部门预测分析,云贵川渝地区在2020、2030、2050年,通过向东对外通道的货运量需求分别为3.3、4.5、5.5亿吨,其中过闸货运量需求分别为2.0、3.0、3.3亿吨。”杨天怡担忧地说,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三峡工程对航运发展将从促进变为制约。

令他欣喜的是,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联合开展了三峡水运新通道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完成了三峡水运新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但他认为,目前提出的船闸建设规模不能满足运量发展的需求,希望新通道的建设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适应未来江海直达等运输要求,在规模上要适度超前,在尺度上还要加大。

“长江黄金水道是连通我国东中西部的物流运输大通道,是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杨天怡建议,国家尽快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争取2025年前建成投用,从根本上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