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3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人物
版面翻页
人物
04

王明德:村民“贴心人”

□ 作者 郑于蓝

◆ 市政协委员

◆ 巴南区龙洲湾街道沿河村党委书记

◆ 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明德看望慰问困难户(受访者供图)

“乡亲们是淳朴的,你为他们办好事,他们心里感激着你。每当我到村里去,大家都会非常热情地拉住我的手,道上一声感谢,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村民见了他,都会亲切地喊一声“老王书记”。对此,王明德很高兴,因为他在沿河村多年,他觉得这个亲热称呼就是对他最大的赞赏,更是大家对他24年村社工作的肯定。

为村民当好家

王明德今年54岁,1993年开始到巴南区龙洲湾街道沿河村工作,1999年起担任村党委书记,2013年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他坦言,有了“双重身份”后,对工作更增加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党员和委员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民服务、替民代言。”在不同的岗位和平台上,王明德展现了新形象,传递了正能量。

每次政协组织的会议,王明德都会参加,他说:“政协是个知情明政的好平台,作为基层的委员,我没有理由不好好把握。”当村里遇到难题时,他总是在思考,怎么借助政协平台把难事反映上去。

“刚来这里的时候,村民们住的是土墙房,走的是泥巴路,大半天时间才能走完整个村,实在是太苦了。”回想起刚到村里的情景,王明德感慨地告诉记者。

沿河村是巴南区较为落后的一个村,由于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02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村民们梦想着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面对种种困难,王明德没有退缩。他召集村干部,对村民挨家挨户走访,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所盼。一天一天,一点一滴,投入到工作中,他悟出了:“村干部就是为群众服务的,是对村民负责的‘当家人’。”

“光说不行,我们还要以实际行动让村民感到温暖。”跋涉在脱贫致富这条路上,他深入调查,找寻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他拜访企业,到区里相关部门跑政策、筹资金。经过不断努力,沿河村发展起了蔬菜种植、果园栽培、养殖产业等经济实体,数十家企业入驻村里,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不少人还买上了小轿车。

这些年,他与村民打成一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从村里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贴心书记”。

王明德常说:“大伙儿选我是相信我。既然当上了村书记,就一定要有责任感、紧迫感,要实实在在地为村民们着想,为全村发展做一些实事。只有认真做好群众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村里的大事。”

“他是村社事务的‘活字典’”

不少村民还说,王明德就是一本村社事务的“活字典”——哪家有党员,哪家有下岗失业人员,哪家有育龄妇女、老人孩子,哪家在外出打工,哪家是“五保”困难户,他都十分清楚,心里有一本账。

“老王书记,泥巴路太难走。晴天扬灰大,落雨天路面湿滑,很多地方都是积水的‘泥凼凼’,希望能够把泥巴路修成水泥路。”一段时间,不少村民向他反映。

王明德听取了乡亲们的意见,及时向区里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在他的努力下,一条长18.5公里的宽阔水泥路修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解决了村民“天晴一身灰,天雨一身泥”的行路难题。

除了出行难,沿河村用水也一直是个难题,老百姓做饭、洗衣、喂猪,都要到1公里外的箭滩河边去挑水,十分不便。

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王明德深深感受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过几个月的摸底调查收集数据,他写成了提案《加快农民集中区水电气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并借助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提交了这份提案。

在提案办理期间,巴南区水务局、安澜供水厂派专人到沿河村进行现场勘查,明确了制定自来水管网铺设方案及安装的时间表。经过四期延伸安装,目前,全村村民饮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对于村民用电不足和不稳定问题,王明德多次与南岸供电局协商,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安装了变压器17台,解决了村内企业和村民用电的后顾之忧。对于提案提出的互联互通问题,促使全村85%的住户安上了宽带联网。同时,还使得该村的4个社850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

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年的全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王明德还带来了另一件提案《关于农转非外迁人员的养老保险的建议》。从提案的题目上不难看出,他仍旧关注老百姓所关心的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为乡亲们谋福利。

他说:“乡亲们是淳朴的,你为他们办好事,他们心里感激着你。每当我到村里去,大家都会非常热情地拉住我的手,道上一声感谢,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架起沟通的桥梁

王明德的提案源自对基层群众的情意。“基层政协委员是党委政府和群众中间的一座桥梁,把上面的声音传下去,下面的声音报上来。除了要当好‘桥梁’,还要帮助百姓解开‘心头锁’。”一边是基层干部,一边是市政协委员,在今年的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上,王明德打定主意,要继续为基层农民的权益鼓与呼。

为此,他揣着《关于运用保险机制巩固扶贫成果的建议》参加了今年的全会。

“现在农村的困难群众,大部分是因灾、因病加上子女教育费用、家庭赡养、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贫困,通过慰问、赠送物资、产业帮扶等使困难户暂时脱离了困境,但是群众经济基础始终薄弱,抵抗风险能力有限,再遭变故极易二次返贫。”王明德认为,要巩固扶贫成果,探索有效机制遏制返贫尤为重要。

对此,他建议,创新开发巩固扶贫成果的相关险种,针对因灾、因病、因学等返贫高发诱因,鼓励保险行业切实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创新险种,尤其要补足大病医疗、就学、农险等方面的短板需求,做好相应的险种开发。同时,要合理做好购买保险的成本分摊,既要避免困难群众“等靠要”思想的蔓延,又要合理减轻困难群众购买保险的负担。

王明德还建议,要建立政府与保险机构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政策环境,切实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当政协委员5年来,王明德撰写的提案涉及农村环境卫生污染、交通设施、农转非外迁移民养老保险等各个方面,并多次得到市级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老百姓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老王书记是我们村民的贴心人。”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