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局旁人和门
人和门在储奇门下游约150米处,为闭门。
据史料记载,人和门正对双巷子南门,在太平、储奇二门之间,而距离储奇门较近。此门在邮政局巷西端与储奇门顺城街相接之处。因门内有各类镇台衙门,取所谓天地人和,故名曰“人和”。古时重庆民谚有“人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之说法。
1936年重庆城内有人和湾、城外有人和湾街两条街道,两街相隔一城垣。《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在东华观巷口标有“人和坊”。以后城内的人和湾并入邮政局巷,城外的人和湾街改称人和湾。人和湾外为人和码头,据说是重庆富商李耀庭捐资修建的。该码头规模甚大,有券洞十一孔,券洞上书两米见方的“人和码头”四个大字,四字周围还围以圆圈,时人称其为“洋码头”。此码头一直是重庆重要的交通口岸,顺长江水道来的货船大多停靠这里,人们进出重庆也多从这里上下船。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和码头仍然是长江两岸人们过往的主要通道,客轮、车渡每天来往穿梭不停,直到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后,才逐渐衰落。
紧靠人和门的邮政局巷,现在看来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小巷,但曾几何时,这里也热闹非凡。清光绪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1897年2月20日),四川省第一家官办邮政局——重庆大清邮政官局在朝天门附近成立。1919年,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邮政局迁出原址,搬迁到紧靠人和门的长江边。房屋前的一条小巷也开始热闹起来,不但开设了邮工合作社,经营各种生活日用品,还开设了理发室、茶馆、饭馆等,俨然成了一个生活小区。久而久之,老百姓便管这条无名小巷为“邮局巷”。后来,官方也就将这条小巷正式命名为“邮政局巷”了。而人和门外的人和湾同样值得一提。1906年,重庆富商刘沛膏、赵资生、尹德均等人共同集资,在人和湾安装了蒸汽发电机一台,发电100千瓦供家庭照明。同年,重庆商会筹办的烛川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庆公用电灯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人和门及城墙早已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但在2012年渝中区的旧城改造中,它又重新露出了身影。笔者曾亲自到现场——望龙门邮政局巷附近的一片废墟里,看见一大壁基本保存完好的条石垒成的城墙,在城墙的底部,一个石拱券顶、高约4米、宽约2.6米的城门洞完好地展现于眼前。只是该门洞已被石块堵住,虽然靠近门洞上方的石块有点垮塌,但基本上还是堵死了的。门洞的拱券正中一块往下移了位,门洞下方有一个缺口。
据渝中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晓渝介绍,经考证,这段城墙就是明代的城墙,而这门洞就是当时的“人和门”。在现场看守的刘师傅还告诉笔者一个细节:据他观察,该段城墙的石块完全没有用任何粘合剂,采用的是业内所说的“干缝”,即用錾子把石块仔细打磨好,再一块一块直接垒上去,石块和石块之间对接得严丝合缝,只有门洞的拱券处用了一些粘合剂。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墙一点也没垮塌。
据考证,清代时,人和门外有神仙洞水沟,从刁家巷、段牌坊流出的水经此处流入长江。由此可见,人和门很有可能为当时城市污水排泄渠道。而笔者在发掘现场也看见有水流经过的痕迹。这与以前坊间普遍认为“闭门”是用作防火、防盗或战争爆发时临时打开供人们出城躲避的说法大相径庭。但“闭门”的真正用途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