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李大钊的情谊
□ 作者 沈治鹏
1917年1月,陈独秀就任北大文科学长后,力邀胡适到北大任教。9月,受蔡元培校长之邀,胡适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1918年元月,在胡适的帮助下,陈独秀同意改组《新青年》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六人轮流主持编辑工作。从此,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帜的《新青年》翻开了新的一页。胡适与李大钊的友谊,也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经受住了考验。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文化层面上与胡适争论过“问题与主义”,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并肩向封建制度战斗的深厚友谊。胡适、李大钊都是思想解放的先驱,伟大的启蒙主义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两位向封建宣战的勇士,只是在推翻和重建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部分内涵的认识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而已。胡适拟就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就曾得到李大钊的支持。这是胡适谈政治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他改良政治,建立一个“好政府”的第一个具体纲领。
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后,胡适一直怀念这位好友。1934年1月2日,胡适冒着弥天大雪到京郊西山,凭吊李大钊。李大钊安葬不久,其夫人赵氏也病殁。夫妻合葬,俱无碑碣。胡适悲从中来,眼泪滂沱。后来,胡适找到老友蒋梦麟,让他为李大钊补立一碑。此外,李大钊就义后其家属的抚恤事宜,也是胡适历经五年费尽心血,才得以圆满解决。
1930年,胡适在出版《胡适文集》的扉页题曰:“纪念四位最近失掉的朋友:李大钊先生、王国维先生、梁启超先生、单不庵先生。”李大钊被列为四位朋友之首,足见胡适的敬重之心。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