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健康,呼唤更多全科医生
关键词: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培养与使用两方面入手,推进全科医生尽快走进百姓生活,成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何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目前全科医生在我国还远远不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实现全科医生前期收入高于专科医生、后期低于专科医生,实现二者职业生涯的总收入基本持平的格局,从而让家庭医生规模迅速扩大,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加快实现。同时还建议加大医学院校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向社会输送全科医生人才,并建立全科医生实习机制,让全科医生尽早实习。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正如何维委员所说“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全科医生的培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高校还没有完全或足够地承担起全科医生的培养职责;二是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认同还不普遍,全科医生地位不高,收入偏低;三是现行的医疗绩效考核体系对全科医生特别是对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提升没有激励作用,其职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全科医生所受的训练和经验,足以使他们为病人提供内、外科等若干科别的医疗服务,可谓是医生中的“多面手”,必要时还可以适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及专科咨询,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很显然,全科医生的作用是任何其它专科医生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应正确认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培养与使用两方面入手,推进全科医生尽快走进百姓生活,成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从培养方面来说,要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为目标,可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实现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要着力解决社会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组织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进行转岗培训,全方位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使其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
从使用方面讲,要以留住人才为目标,为他们创造各种生活以及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在基层岗位上安心工作。政府的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符合全科医生特点的薪酬调整制度、职级晋升制度,使其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对那些在基层或者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还可给予特殊的岗位津贴,使其自身的劳务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全科”氛围,从而消除社会对全科医生的偏见,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