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厨味精在渝“复生”
重庆,一座因水运而商盛,因商盛而城兴的城市。曾几何时,一批民族实业家茁壮成长,他们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奋发图强为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享誉中外的老字号。他们的事迹,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本报从本期起,刊登“重庆老字号”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迁渝办新厂
1939年春天,有一队木船在纤夫的号子声中,靠在重庆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搬运工踩着晃悠悠的跳板,抬着上千斤重的机器,一步步挨上岸去,红球形的空袭警报灯笼没有升起,是个好兆头。
吴蕴初站在岸边,脸上挂着欣慰的微笑。机器设备全都运抵山城,他可以另起炉灶了。他是江苏嘉定人,化工专家,早年研究日本的“味之素”,试制出第一批国产味精。抗战爆发前,他已在上海拥有天厨、天原、天盛、天利四大化工厂,被誉为中国的“味精大王”。
日军大举侵华,上海危在旦夕,国民政府经济部号召沿海工厂内迁,吴蕴初积极响应,声称“誓不以厂资敌”。他将天原、天利两个重化工厂的主要设备迁到内地,同时把味精存货运往香港销售,筹款重建内地新厂。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天原化工厂率先在重庆复工,为物资匮乏的大后方生产烧碱、盐酸和漂白粉。一座座内迁厂好似民族复兴的种子,植根巴渝,在此生根开花。
吴蕴初起初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的问题是些业务上的老问题,只不过现在增加了许多倍。他缺少经费、技术人员和最必需的电力,为了维持每月的生产而大伤脑筋。
有一天,吴蕴初被邻近的中央造纸厂厂长请去做客,待若上宾。造纸厂厂长说:“吴总经理,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要同舟共济才是。”原来,该厂需要大量漂白粉和烧碱,他们以自愿为天原厂供电作为互惠交换。吴蕴初一听正中下怀,马上拍板敲定,从此不必再为缺电伤脑筋。
等到另外几家工厂的老板有求于他的时候,什么都齐全了。员工宿舍里有了木板床,食堂里有了锅碗瓢盆,几辆卡车整天忙着往外运货。
吴蕴初的眉头却依然皱着,他还有桩心愿未了:使他名扬天下的天厨味精厂尚未复产,他手头的资金周转不过来。
命运之神眷顾吴蕴初。一夜之间,他就得到了一大笔资金。原来,上海金城银行看到天原厂在大后方得天独厚,愿为天厨厂复产提供经济上的方便。经商洽,以天原厂留在上海的机器设备售予金城银行,价款所得除发还股东外,支持天厨厂上马绰绰有余。
拿到资金,吴蕴初非常慎重,味精需要纯粮作原料,战时粮食来之不易,先要找到稳定的供货渠道。到1940年底,天厨味精厂方才在渝投产,初仅日产味精30磅,后来增加到日产250磅。
亲自打广告
有人曾绘图表示,地球上除了不同的气温带,还有条“辣带”。其大致由朝鲜起,经过我国华中、西北、西南的东部,再从广西、云南延伸到南亚次大陆。就中国而言,川湘两省的嗜辣者终究名列前茅,当地的人差不多刚学会拿筷子就能吃辣椒了。
陪都重庆,恰恰在这条“辣带”上。天厨厂的产品要打开销路,首先就得争取这上百万的“辣民”。
吴蕴初试制出味精之初,是亲自出马打广告的。那是在1921年,他走进上海“聚丰园”饭庄,叫来菜肴,把自带的一小瓶味精添进汤里,喝得津津有味,并为同桌的顾客也添一点,引起邻座的注意。久而久之,吸引了颇有资财的酱园老板张逸云,由其出资5000元,天厨味精厂才得以在上海开张。
老谱有必要袭用。他这次也不惜工本,首先向陪都有名的“白玫瑰”“皇后”“凯歌归”“小洞天”等餐厅,免费赠送一批味精,供其烹饪之用。天厨味精果然名不虚传,但凡添加了此物的菜肴,味道格外鲜美,令食客大快朵颐,瞬而供不应求。
这样一来,天厨厂名声大振,门庭若市。城内的营业所前排起长队,柜台差点被家庭主妇们推倒,一时之间,满城“辣民”争嗜味精。想不到,就连一些达官贵人,也托人写条子,要求照顾购买。其时货币贬值,缺俏的味精,竟成了黑市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筹码之一。
在陪都食品博览会上,天厨厂的广告简直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就连几岁的学童,也认熟了那蓝底白字的商标,闭上眼睛也能说出那上面画的图标。
天原、天厨两厂相继复工,吴蕴初又积极筹划天利化工厂的复工。他的目标,是利用天原厂电解食盐中得来的氢气,做成合成氨,再用氨和其余部分做硝酸。他要从轻化工业入手,问鼎重化工业,填补民族工业的空白。
鉴于吴蕴初在陪都工业界的地位和声望,国民政府特聘他为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和经济部计划委员会的委员,他还被同仁公推为中华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副理事长。
吴蕴初有社会责任感,他为前线将士募过捐,为造驱逐机献过金,为各地受灾民众捐过款,为文教事业尽过心。因为这些可贵的义举,过了许多年后,一些重庆老市民还记得他的名字。
抗战胜利,吴蕴初回上海,几家化工厂留下来改为分厂,照常生产。
老厂焕新春
新中国成立,天厨厂划归重庆市化工局管辖。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不断改进工艺设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产味精54吨,至九十年代达到年产3443吨。
2009年,根据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天厨味精厂搬迁到铜梁工业园区,并更名为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厂年产味精(其中以谷氨酸为原料生产味精3000吨、以谷氨酸钠为原料分装加工生产味精5000吨)8000吨,鸡精2000吨,酱油2000吨,醋1000吨,豆瓣酱1000吨,调味品3000吨,食用菌1000吨。其产品辐射全国,老厂重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