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4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古道春风

——走进成渝古驿道遗址

□ 作者 凌云 文/图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古代山城的陆路交通,穿山越岭的驿道是“主角”。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年的古驿道大多已湮没在社会发展的滚滚烟尘中,仅留下为数不多的遗迹,见证着曾经的繁荣。

4月18日,第35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来到九龙坡区走马镇成渝古驿道遗址,在重走“川渝古道”的过程中,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考。

古代“高速路”长啥样?

车行入走马镇慈云村境内,视野里一片林木葱茏,传说中的成渝古驿道就深藏在这层峦叠嶂的大山中。据九龙坡区文管所负责人唐国庆介绍,驿道东起重庆佛图关,经走马、璧山、永川、荣昌、隆昌、内江、简州、龙泉驿到成都,曾是古代巴蜀两地主要的陆路交通,“堪称古代的‘高速公路’”。

驿道始筑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清末达到极盛,民国后由于区位等原因日渐衰落。走马境内目前残存古驿道约1000米。“成渝古驿道是重庆地区为数不多的一处保存较完整的驿道遗址,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副主任、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必忠向大家介绍。

沿着长近2米、宽0.5米左右的青石板上行,志愿者们踏上了古驿道之旅。古道在茂密幽深的山林中曲折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由于人迹罕至,驿道上已铺满落叶,生出杂草,有的地方亦有浅浅的青苔,但仍能清晰地看到当年骡马踩踏留下的凹痕和疑为排水沟的印迹。

当年的古驿道,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而近年来,为方便群众登山健身,当地政府在古驿道基础上修造了健身步道,使得古老的驿道再次焕发新生,发挥了交通和休闲观光的作用。

路边的“广告牌”

沿着古驿道行不多时,路侧伫立的几块高大古石碑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三道碑”。

“三道碑”地处金银坡,始建于清道光28年(1848年),是三块横向排列的长方形制石碑,均坐西向东而立。迎面而来的第一块碑高达3米、宽1米有余,碑面行书阴刻的“严正宽平”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从题刻可知,这是当年走马场的一众乡绅士人为歌颂当地县官政绩而立的德政碑,“严正宽平”四个字饱含深意,耐人寻味。

居中的那块石碑较为低矮,高1.75米、宽0.84米,是后人为纪念某正堂而立的功德碑;而第三块石碑最为高大华丽,高3.3米、宽1.25米,碑额所雕刻的大片卷草龙纹非常精美,原来是为了表彰曹正贵之妻蒲氏生前贞节而由光绪皇帝亲颁圣旨嘉奖的事迹。

“这些石碑就好像现在高速路旁竖立的‘广告牌’,发挥着宣传作用,起到了‘广而告之’的效果。所不同之处在于其初衷是昭示忠孝仁义等内容。”唐国庆说。

林必忠告诉大家,这些石碑见证了川东古道的兴衰,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也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脚踏三县

继续沿古驿道上行,一路山深林茂,风景宜人。眼看1000米的古驿道就要接近尾声,而老关口前,便是巴县西界界碑所在地了。

“界碑”并不是一块碑,而是分布于距地面2米,东西长约50米崖壁上的题刻。大家看到的两龛题刻,一龛长3.3米,宽1.3米,行书阴刻“巴县西界”四字,另一龛长2.3米、宽1米,题刻“险设天成”四字,两龛石刻前后相距约5米,均开凿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所在地正是明清之际璧山与巴县关口分界处。林必忠介绍,这些题刻保存完好,对研究清代当地行政区域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界碑”再往前行数十步,便是老关口,走马古驿道在这里划上了句号。眼前是一块直辖后所立的界碑,三面分刻九龙坡、江津、璧山字样,表明这里就是曾经“一脚踏三县”之地了。站在关口处,往西是璧山,西南方为江津,如今的九龙坡走马当年属巴县管辖,故此地仍留存“巴县西界”的说法。

岁月变迁中,川渝古道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唯有这满山青翠一如当年,等待着春风慢慢吹醒那一段沉睡的记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