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辽:“靶向教学”的推动者
◆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 重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市人民政府特邀监察员,重庆市政协委员
◆ 重庆市环境资源法教学团队带头人
“万变”都是为了一个“不变”——让知识分子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感和传承知识的责任心“不变”。
张志辽教授并没有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原专业课办公室早已成为学生课业资料的保管室。几张办公桌拼凑一起,桌上整齐放置着2013年以来“靶向教学”改革后学生们累积的课业档案。
这场由张志辽教授作为课程改革带头人,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环境资源法学》实施的教学改革,不仅是一门法学课程的教学新尝试,也是张志辽基于一名知识分子对知识本身的严肃感和认真劲儿,对高校传统知识传播模式的新思考。
网络时代,他挑战传统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许多领域都是法律空白,正读高中的张志辽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购买法律报刊阅读。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对运用法律推动国家治理的作用心生好奇。
经济法专业毕业的张志辽,在大型国有企业工作3年后转入了教学岗位。2011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学习,在国外的近8个月时间里,张志辽从种种所见所闻中开始认真思考国内高校教育的新问题和新发展。
在国外课堂教学中他发现,中国学生的聪明度并不亚于国外学生,但是当老师抛出某个问题后,国外学生往往能够迅速萌生并阐述出许多想法和观点,但是部分中国学生却要慢一拍。
“源头还是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吸收理解,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探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他说,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获取欲望和途径已远远超过课本的更新速度。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师作为传统课堂上的知识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难以抵挡搜索引擎带来的冲击,学生用手机一搜索便能迅速知晓答案,因此,需要重新定位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
2012年春节期间,别人都在享受着假期的团聚和悠闲时,张志辽却一头扎入教学改革方案的谋划。以他为带头人,资源与环境法教研室团队15位教师也一同参与到这场教学改革中,担当起老师对传播学问该有的态度和责任。
“靶向教学”,他“自找苦吃”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对《环境资源法》这门课程进行的教改于2013年正式实施试点。
张志辽探索的靶向教学,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着眼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特质和求知欲望,以扎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覆盖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监督和学习效果测评全过程的方法。
张志辽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说,出门会协调”。这次教改围绕这三点要求,从课堂教学、课业安排、学业考核等方面制定了系统化的方案。
新课改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体现在要求手写作业上。一门课学生至少要手写3篇小论文,撰写课堂演讲稿、案例分析报告、读书笔记等,并完成各项团队作业。平时作业总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环境法专业研究生曾浩从大三开始学习《环境资源法》,他说,“和之前学习的法学课程相比,张教授的授课模式让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比如,以前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时,仅发给我们一个类似考试题一般干瘪的题目。教改后,张教授会发给我们三四十页的材料,然后让我们对资料进行消化梳理,再进行探讨分析,让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压力和课业量也随之上升,老师的工作量也至少增加三倍以上。环境资源法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热点多,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也特别多,老师在及时选取热点问题前,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对热点进行跟踪、整理,对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再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才能让实际与课堂更好结合。教学改革后,微博、微信、各新闻媒体客户端等,都成了张志辽及团队老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工具。
网络时代下做学问,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或工作压力都在不断变化,但张志辽认为,“万变”都是为了一个“不变”——为了让知识分子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感和传承知识的责任心“不变”。
鼓励思辩,他激发动力
“90%以上的出勤率,完全没想到!”当张志辽从教务处拿到教改课程后的考勤资料时,吓了一跳,学校督导组对教改后的课堂教学也非常满意。“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性效果。”2014年,由张志辽牵头的该项目还获得了重庆市教委重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支持。
“学生在学校期间,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抓手。”教学改革试点的初步成功,让张志辽更加坚定这种教学理念,他希望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通过课堂教学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广泛阅读和积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环境资源法涉及科学、环境、人文、伦理等各领域的知识,强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迸发式的思维能力。广泛的阅读则是学好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功课。
由己及人,张志辽对知识的钻研和汲取从未松懈。除了忙碌于本职工作,他还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把阅读当做一门必修课,时常在课堂上给学生推荐人类学、哲学、地理学等各领域的书籍,这让学生们佩服且好奇,“老师是怎么挤出时间阅读了这么多书?”
广泛的阅读让张志辽与90后学生们也能打成一片,时事政治、社会热点、NBA都是探讨的话题。他鼓励学生辩论和创新思考,允许不同观点的阐述和碰撞,这是他努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问题敏感性的一种方式。
履职服务,他敢言担当
“生活就是法律,法律就是生活。”这是张志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知识分子的智慧不能运用到国家当下的改革和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于知识分子本人也是缺憾和损失。”除了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在校园里培养法学人才,在校外他更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以及20多年兼职律师的身份,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法治进程,尽显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担当。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酒店“五小件”问题、公交车无障碍设施建设等,一些早年比较超前的观念,都是张志辽以政协委员身份提出的提案。2016年他以兼职律师的身份,主动申请参加重庆市总工会组织的“千名律师进企业 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发展现状。
作为法学专业人士,张志辽认为新时代下知识分子更要“敢言”。“这是法学专业人士追求公平正义的责任和担当。”他时常说,“传统的诉讼案件追求的是案结事了,但环境资源案件则可能借助诉讼来推动立法和政策的快速响应,通过政策的制定和立法的开展,及时改变陈旧的观念和废止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制度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