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花冠漫说
在石刻造像中,菩萨头都基本上戴有花冠,大足石刻众多的菩萨造像亦是如此,此外,受到密宗的影响,其中一些佛像头上也有花冠出现。
从初唐时期大足石刻雕凿以来,菩萨的花冠就已经出现,不过,一直到晚唐五代时期,花冠装饰都是较为简单,特征还不甚明显。进入大足石刻顶峰时期的宋代以来,花冠逐渐成为佛和菩萨造像精心雕凿的部位之一。
开凿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的北山佛湾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每一尊观音的头部,皆有较高的花冠,上面有镂空、线刻等雕凿出的花纹,样式各异。1945年来大足实地考察的“乙酉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朱锦江先生,在当时迁移至北碚的复旦大学演讲时,说大足北山有一“观音十侍菩萨窟”,“菩萨帽上之花纹及式样很多……将来可作一系统的研究!”所指的,就是180号观音变相窟。
北山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内菩萨的花冠极为精致,其中日月观音,表情温和,面相端庄,细细品味其花冠,枝叶交错,花瓣舒展,层层叠叠,极为繁缛,蕴含了造像的富贵气象。而远观其头像,似乎处于同一平面中于繁缛富贵的气息之中,透露出清秀朴实的本色,颇有“美而不娇、丽而不妖”之感!
宝顶山石刻造像中,花冠则成为了佛和菩萨共同的主要头饰之一,技法更为精湛娴熟。如华严三圣龛中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其花冠高达1米多;释迦牟尼涅槃图前众多虔诚静穆的弟子,圆雕的花冠精巧细致、玲珑剔透;圆觉洞中十二位坐在石台上的菩萨,花冠大同小异之中,又各有其特色……这些花冠,不仅有种类繁多的花纹,而且还在其中雕刻有佛像、宝光、祥云、净瓶、玉梳等。如著名的千手观音造像,其头冠上造像就有48尊小佛像。这些造像,可谓是把花冠的装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石刻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
那么,为何在石刻造像中,匠师对冠饰甚为注重呢?
两宋时期是花冠装饰盛行的时期,其风气在同时代的造像、绘画作品中表现颇多。艺术作品中出现在头上装饰花冠的特点,与当时社会崇尚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宋史·舆服志》记载:“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南宋后期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作诗道:“长乐宫前望翠华,玉皇来贺太皇家。青天白日仍飞雪,错认东风转柳花”;“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在明代吴承恩描绘宋代梁山水泊的《水浒传》中,有关好汉中喜好戴花的记载颇多,如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等。由此种种,可见在宋代簪花风尚较为盛行。
由此看来,集中在此时期的大足石刻造像中出现大量精美的花冠,与宋代簪花习俗有一定的关系。而当时的雕刻匠师,以其精湛的技艺,以石刻造像的表现形式,为这一习俗保留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