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呺嘻”
“呺——嘻——呺——嘻——”,在我的家乡,人们为驱赶庄稼地或晒场里偷食的飞禽总是伴随投手顿足的动作而发出这样的吆喝声,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母鸡”试图吓跑“老鹰”也要这么喊。
小时候,老家的孩子们晚饭后一起玩耍,对抗寒冷常见的方式就是“老鹰捉小鸡”——小伙伴们不分男女站成一排,最前边的两个紧紧拉着手、高高抬起要像门一样立在原地不动,其余的则手牵手从这道门中间猫着头、侧身鱼贯而过,一边有板有眼地穿“门”,一边兴奋地齐唱儿歌:
童果——童果——穿梭罗,
扁鼓——扁鼓——洋憨陀,
河地(里)流着个鸡老壳;
张大姐、李阿婆,
快来看我们整秧脚。
儿歌一遍一遍唱。来排队的小伙伴越多,唱的遍数就会越多,必须是每个人都通过了那道“门”才可停唱。
小伙伴们穿过门,唱完儿歌,做“门”的两个有一个要装成“老鹰”,另一个当“母鸡”,剩余的伙伴自然都为“小鸡”了。“老鹰”散开,伸出双手竭尽全力搂抓“小鸡”。“母鸡”尽职尽责地护卫“小鸡”,面对来势汹汹的“老鹰”毫不示弱,两手不断地拍打来犯的“老鹰”,嘴里“呺——嘻——呺——嘻——”喊个不停。“小鸡”们在“母鸡”身后排成一条长蛇形状,后面的牵扯着紧邻伙伴的衣服后摆,或是双手紧紧抓住前边伙伴的肩,一个接着一个,面朝“老鹰”蛇形扭摆着,边跑边伸手推脱躲闪,排在最后边的往往不失时机顽皮地挑衅“老鹰”——“摸一哈、摸一哈”。
“老鹰”左攻,“小鸡”们在“母鸡”带领下右躲;“老鹰”右攻,“小鸡”们随着“母鸡”左闪,力小的“小鸡”常常会被来回欢快摆动的惯性甩出去;被甩出的“小鸡”没了队伍围拢保护,落单之后,倘不够机智灵活,无疑就有让“老鹰”抓住的风险……大家紧张对抗,尽情欢笑,刺激而热烈,浑然忘记寒冷。被“老鹰”逮到的“小鸡”,瑟瑟地站在一旁,傻愣愣地看着伙伴们疯狂叫喊、追逐、躲避,期盼早些开始下一轮。
如今,耳畔嘹亮的“呺嘻”声早已远去,只能作为快乐童年的家乡味道,褶皱于大脑的沟回。这种沁入内心深处的记忆,不经意地唤起,自然表露出来,不是同一地域、经历同样生活之人又有几许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