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夏布:麻线织出的时尚故事
荣昌夏布
荣昌夏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品,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成为布料,可以染色和印花。
夏布生产主要有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2008年,荣昌夏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织
苎麻绩出的缘分
天方破晓,晨雾还未散尽。一位中年汉子慢悠悠地迈进有几分热闹的麻线市场,眼光不时停留在一个个绩好的麻线上。
这些麻线是农家妇女利用农闲时光,打下房前屋后零星的苎麻绩成的,卖了买点油盐回去,算是补贴家用。
而中年汉子买回这些麻线后,在一台木头做成的织布机上,编织成夏布,再用夏布做成蚊帐卖出,挣点钱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
与中年汉子一起在麻线市场转悠的,还有一位十四岁的少年。少年也是来买麻线织夏布的。
这是公元1974年秋某一天的荣昌盘龙镇。中年汉子颜坤吉与少年李俭康为编织夏布买材料而相逢。
这一天,对于颜坤吉来说,是平淡的,像这样的日子不知有多少次,考虑得多一点的是,如何买到自己满意的麻线。
这一天,对于李俭康来说,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初中毕业了,他正式独立操作买麻线织夏布,开启人生新征程。
这两位年龄相差三十来岁的夏布编织者不知有没有过交流,或者彼此欣赏,或者结下“忘年交”,但如果把他们的人生稍作梳理,就会发现确实有惺惺相惜的基础。
他们的祖上,在一个大致相同的年代——清朝康熙五十二年左右,拖家携口,同时带着苎麻织布技术由湖广迁入四川,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留在了荣昌盘龙镇。他们对荣昌本地的纺织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融合与创新,改进提升自身技艺,以夏布编织养家糊口。
养家糊口这个内在动力,让他们把荣昌织布技术继承并发扬光大。在他们之前,荣昌织布已历经千年风雨,在汉代,它叫“蜀布”;在唐代,它叫“班(斑)布”;在宋代,它叫“筒布”;在他们手中,它叫“夏布”。
颜坤吉和李俭康就出身在这样世代相传的夏布编织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夏布编织的一道道工序。于是,他们8岁或者更早,就开始挽麻芋子。这是一项基本功,芋子挽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织布的质量。他们大约在12岁就开始织布,爷爷奶奶与父母几乎没怎么手把手地教或者耐心细致地讲难点说重点,大概就是看着看着就做了,做着做着就把握要领了。
颜坤吉和李俭康不再像祖上那样做纯粹的手工业者,必须要一边干地里的活,一边编织夏布挣钱改善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偷偷地编织夏布,偷偷地把夏布做成蚊帐或口袋,偷偷地到偏远的农村去贩卖,把成本只需要8元的蚊帐卖成18元,或者换成布票,再把布票弄到城里换成更多的钱。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颜坤吉和李俭康迎来了夏布的辉煌期。一位商人,带着荣昌夏布到深圳,在近乎绝望的时候,遇上了香港的客商,由香港客商打开了韩国市场。那时荣昌夏布一天一个价,一匹布从几十元涨到了近千元,在菜市场买菜都难找到零钱,从业者陡增,全镇半数以上的家庭都有织布机。
理线
夏布织出的荣光
“现在是最美好的!”颜坤吉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发出感慨。
八十来年的夏布人生,有太多的曲折和无奈。最直接最现实的感受是,解放前,为了买回一家老小要吃的米,半夜起来织布,天亮拿到集市上去卖,要不就会全家挨饿。手艺高,编织的夏布质量好,就能多卖些钱。熟悉夏布编织所有工序,能编织出高中低档不同档次夏布的他,努力的目标,就是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
与自己一起织布的同伴,要不早早收了手不干这行,要不离开了人世。颜坤吉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在80岁时,居然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享受国家、市级的物质补贴和精神鼓励,现在衣食无忧,心情愉悦。
“有女莫嫁梭梭匠,熬更守夜命不长;有女莫嫁读书郎,朝朝夜夜守空房。我幺妹就嫁梭梭匠,日同板凳夜同床,朝朝日日有商量……”这是颜坤吉面对无数媒体采访时唱出的夏布“神歌”。他解释,“神歌”不是神奇之歌,而是提神之歌,在枯燥、疲惫时自唱自娱解困乏。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劳作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十来年的夏布人生,指点过多少人,教过多少徒弟,颜坤吉已经记不得了。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4年前以庄重的仪式收过俩徒弟,这两人创办的夏布文化创意产业,已做得风生水起。
李俭康也教了很多徒弟,但最成功的徒弟当数他的老婆。
30年前的1984年,李俭康娶回了妻子,在织布机前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几年之后,他妻子在全县的夏布编织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之后还成为市级劳动模范。
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徒弟,师父当然不是浪得虚名。李俭康不但能编织出不同档次的夏布,还能熟练掌握编织夏布的温度、湿度,甚至,从一团麻线,就能判断能编多少布、价值多少钱。
他是全区十大“棠城工匠”之一,正在申报全市的“巴渝工匠”和市级劳动模范。
如何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在他当技术总监的夏布生产厂,儿子、媳妇都在织布机上,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注脚。
创新走出的时尚
颜坤吉家里的客厅还摆放着一架老式的木头织布机,它不仅见证了主人的夏布人生,还昭示着后继有人。
李俭康打开厂里的陈列室,审视着玻璃柜子里的一匹匹有“故事”的夏布。它们,或出自多年前的前辈之手,或经韩国、日本先进技术定型、印染,或经书画家弄墨……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这是前人创下的夏布辉煌。他们都在思考,如何把这种传统的纯手工技艺做得更精更美,既延续又超越前人。
作这样思考、探索的人并不孤独。去年10月,荣昌夏布创意时装登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平台——2017中国国际时装周,有千年历史文化的荣昌夏布,在T台上演绎了一场“行走的时尚”,标志着荣昌夏布在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迈上新台阶。
荣昌区委主要负责人在总结这一活动时,描绘了一张蓝图——多渠道、多形式继续强化对外宣传,向更多人展示荣昌夏布,不断提升荣昌夏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精心做好夏布时尚小镇、夏布博物馆等载体的策划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夏布产品展示档次;花大力气抓好夏布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重点瞄准国内中端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深度挖掘国内市场,持续巩固日韩市场,大力开拓欧美市场,推动荣昌夏布走出重庆,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