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流杯池
在涪陵江北的北岩点易园景区中段涓涓长流的山泉旁,有一处被后世称为宋人流觞饮咏的“流杯池”遗址。从今存础迹而首建于南宋嘉定初的致远亭有关“亭边引泉,为流杯池”的记载可知,“流杯池”凿造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代。
这口局部残缺的涪陵流杯池,凿造刻建于山崖前面的一块长3米许、宽近2.5米的巨石上。由引水源头蓄水池、流杯池、回流蓄水池等三个部分组成。流杯池上游为直径0.7米、深0.3米左右的半圆形蓄水池。蓄水池前段是长逾5米的,绕山崖巨石而接西边溪流上游山泉的引水石槽。山泉经过蓄水池积蓄流出后,沿中间为花瓶状的流杯池曲折的沟槽,回曲流向东面下游的回流蓄水池里。在这表面仅有6平方米的巨石上凿成的沟渠深0.15米、宽0.2米,共计长超过7米。下游的回流蓄水池,传说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山谷,号涪翁)谪居涪州时登北岩感慨书怀,将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在涪的讲学堂题名“钩深堂”后,曾在此濡笔涤砚,故被取名为“涪翁洗墨池”。在洗墨池东边不远的岩石上,至今保留有“钩深堂
山谷书”的题刻。
据说“流杯池”古时候是文人雅士围坐,用来进行“流杯”活动的场所。“流杯”即“流觞”,有“曲水流觞”之意。从史料记载可知,“曲水流觞”为古代流杯饮酒习俗。古时每逢三月上旬,文人墨客集会于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浮在杯池中,顺流而下,酒杯停浮在谁的面前,即该谁赋词饮酒。清乾嘉时涪州人,历任《四库全书》总阅、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以及皇太子总师傅的周煌,在《游点易洞》诗的其四中有“亭外碧云凝篆古,池边流水接觴频”诗句;其后何复昌在《北岩注易洞怀古示诸生》诗中,也有“杯水贵堂坳,只以芥为舟”的诗句。
随着今涪州古城易理文化朝圣区建设而实施的点易园景区项目的修缮建设,北岩点易园的古迹遗址将得到有效保护。届时,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流杯池将清泉长流。同时与中国千年易学文化传播重要一站的点易洞,以及附近的北岩题刻、碧云亭等景点遗址一道,将继续发挥着丰厚北岩及其涪陵地方文化底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