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5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精是学校”与“中正室”

双江存有陪都遗址

□ 作者 丁艾

国民党军校“精是学校”

在潼南双江镇,见多了那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和恢宏的四合院,突然见到那一幢幢砖石结构的西式洋房,顿觉耳目一新。这便是双江的陪都旧址——精是学校。这些旧址与双江的古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不仅传承了双江的古老历史,体现了双江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还为海峡两岸架起一座亲缘和友善的桥梁。

精是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它与海峡彼岸有何亲缘关系?这就得从我国装甲部队的创办说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民党军政当局鉴于坦克在战争中的优势,决定组建一支坦克部队。1933年,英国售给中国坦克30辆,并派出以岛逊为首的军事顾问团来中国协助。1935年在南京方山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中央陆军直属战车营。与此同时,为了培养机械化部队军官,还成立了一所陆军交辎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战车营隶属交辎学校。这便是我国坦克部队和坦克学校的雏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开始内迁,战车营及交辎学校迁至湖南金井。1938年国民党军政当局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又向苏联请求援助,购得T26型坦克100辆。在苏联顾问团的建议下,将原来的战车营扩编为装甲兵团,团长胡献群隶属第200师杜聿明部,这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支正规坦克部队。与此同时,将原交辎学校改建为“中央陆军机械化学校”和“辎重兵学校”,直属国民政府国防部,两校分别迁往湖南洪江和贵州镇远。

国民党政府迁入重庆后,也要将机械化学校移来重庆,潼南双江地处水陆交通要塞,适宜机械化部队的要求,自然成为校址首选。于是,从1942年开始修建,历经两年,建有营房48幢、校部办公用房8幢,还在双江、大佛、新林等地河坝上修建了8个训练场。校址建成后学校也于1944年夏由湖南洪江迁来双江,出于军事保密,学校对外称为“精是学校”。

学校迁来双江后,开始在重庆、泸州、宜宾等地招收高中、大学生入校,培养坦克军事人才。三年中该校在双江先后培养学员20000余人。在此期间,许多学员与双江姑娘结了婚,有的本身就是当地人,因此,陆军机校的许多官兵与双江建立了亲缘和深厚的感情。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往徐州,留下一个留守处200余名官兵看管营房及未搬走的装备、器材及枪弹等物资。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经过鲁南、淮海等战役,国民党这支装甲兵部队几乎全“送”给了人民解放军。在双江的留守处也随着重庆的解放而起义。

如今,精是学校旧址已办成了学校、工厂或农场。随着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许多昔日从双江机校去台湾的精是校友,都纷纷回到双江探亲,见了此情此景,无不感慨地说:“昔日军营兵场,今朝书声朗朗,马达高唱,真是一曲‘化干戈为玉帛’的颂歌啊!”

蒋介石行宫“中正室”

双江,因陆军机械化学校的迁来而闻名陪都山城,在这里,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蒋介石行宫。

出双江镇,往北,过“矮子桥”,沿猴溪蜿蜒而下,有一处竹木翳荫的小丘,俗称“金龙坡”。坡顶矗立着一幢砖石结构的西式小洋房,尖顶平檐,木格玻窗,中间为类似会议厅的一个大间,左右两侧横列两套间,造型颇为别致。站立屋前,举目远眺:丛丛翠竹交映,幢幢白屋错落;西有猴溪环绕,东有涪江荡漾。那几十幢军营及广阔的练兵场尽收眼底。这便是蒋介石在双江的行宫——中正室。

为何蒋介石在双江有这样一座行宫呢?原来陆军机械化学校是国民党独一无二的培养坦克部队军官的重要基地,因此,机校一成立,蒋介石便亲自担任校长。有了校长,自然就得有校长办公室,因而就在这个居高临下的金龙坡上,修建了“中正室”,以作为其来校办公和下榻的“行宫”。然而机校驻双江的三年中,蒋校长却从未到过双江,倒是原军训部长白崇禧1945年来双江视察检阅部队时,在此下榻住过两晚。

如今,“精是学校”和“中正室”旧址及“大礼堂”等遗址虽然多已破败,然而它对海峡两岸的精是校友及其亲属来说,是永远也不会遗忘的过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