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扬琴:坐地传情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是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流行于重庆、四川境内。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脉络和腔调特征。
传统的四川扬琴以五人组成表演方阵,按传统戏曲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 、末、丑等出任角色,联袂辅助主角进行演唱演奏表演,其伴奏和演唱为一个表演整体,可谓叙述性兼抒情性统一在戏剧性的情节故事演唱中,加之其“坐唱形式”,故素有舞台缩影、“坐地传情”之美誉。
2008年,四川扬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小学艺 女唱男腔
“明年,我就和四川扬琴结缘六十年了。四川扬琴陪伴了我一生,也是它给了我艺术生命,我这一辈子都将与四川扬琴在一起。”四川扬琴国家级传承人、年过七旬的陈再碧动情地对笔者述说心声。
1958年,年仅11岁的陈再碧考入重庆市曲艺团,师承四川扬琴大师李德元先生学习四川扬琴的演奏和演唱。因她有一副天生的“大本嗓”,声音浑厚、响亮,团里便安排她专攻男腔。
小小年纪的陈再碧悟性高、上戏快,跟师父学不久就登台了。“我的发蒙戏是传统戏《桂英打雁》,在里面扮演了一个小娃娃;第二个戏是《盘贞认母》,扮演的是小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再碧对往事仍记忆犹新。
1961年,四川省曲艺团的扬琴大师李德才先生到重庆演出。一天清晨,陈再碧练琴的声音被他听到,他不知不觉被这“很贴琴”的嗓音吸引,迈步走进琴房,不料一看,演唱者竟是个女娃。惊叹之余,李德才对陈再碧洪亮的男腔给予了肯定。不久,陈再碧就被团里派到成都,跟李德才学习。李德才专攻女腔,其音色柔美,尤其擅长“哈哈腔”,形成独具特色的“德派”唱腔。从1961年到1963年,陈再碧前后三次赴成都跟师学艺,系统学习了《大开门》《小开门》《舟会》《活捉三郎》《碧莲教子》《将军令》等经典曲目。
学习期间,陈再碧深深陶醉在老师优美的“哈哈腔”里,不禁萌生了学习女腔的想法,她反复消化、理解老师的唱腔,仔细揣摩、体会老师的技艺、韵味,不仅学会了女腔唱法,还将老师优美的唱腔记录、整理、保存下来,为后来谱写曲目打下了基础。
三年学习期满,陈再碧随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跑遍了全市的各个区县,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1972年,她随四川省慰问团前往云南慰问支边青年,自弹自唱《蝶恋花》《苏州评弹》等曲目,受到支边青年的欢迎。上个世纪80年代,陈再碧应四川省曲艺团之邀,与省曲艺团扬琴演员刘时燕在成都银杏园书场演唱《踏伞》《断机教子》等曲目,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现场观众题诗相赠:座中有客唱阳春,流水高山索解人。飘入江风传海外,定多同好赏清新。
几十年的演唱生涯中,除了上山下乡、奔赴外地演出,她还登上三峡游轮为外国游客表演,其优美的唱腔和激越的扬琴声响彻长江两岸,让无数来自五大洲的客人陶醉其中。
中年谱曲 继承创新
“你看这里面记录的都是李德才先生的曲调,还有我整理的四川扬琴的唱腔曲牌等。我现在作曲有时都还会翻出来找创作灵感。”陈再碧拿出一个精心保存的笔记本说。这是个印着重庆人都熟悉的红岩图案、极具时代特色的硬皮本子,虽然封面早已陈旧斑驳,但里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见。
随着扬琴演奏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陈再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作曲。作为四川扬琴“德派”传人,她结合自己的演唱实践,对四川扬琴传统曲牌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物唱腔、伴奏、鼓板、作曲等作探索处理,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创作适应社会,观众喜爱的作品。同时,她还学习借鉴川剧、京剧、歌剧的唱腔,将其优美的腔调糅合起来,增加四川扬琴的美感。
陈再碧先后创作了四川扬琴《挑琴思凡》《读西厢》《秋江》《婉容怨》等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50多首。其中,《探亲》《闯夔门》《母女情》《长城新谣》获文化部作曲二等奖、四川省文化厅二等奖、音乐设计三等奖、重庆市文化局一等奖,1995年被编入《中国文艺学传记》第四部曲艺卷;2002年参与创作的大型曲艺剧《雾都明灯》获第十届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2006年,参与创作的大型曲艺剧《月光下的水仙》,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三十强;《水仙之恋》《周恩来怒满腔》《千古奇冤》等,因曲中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感,获得专家及同行好评……
老年收徒 传承发展
面对外单位的高薪诱惑、不景气的曲艺市场,陈再碧也曾动摇和彷徨,但对艺术的挚爱使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如今,即便是退休多年,她仍坚持演出。2016年,她还在山城曲艺场表演《伯牙碎琴》等节目。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陈再碧就开始担任四川扬琴的教学工作。“当年市里的五七艺校招收‘文革’后第一批学员,我就应邀前去担任四川扬琴的教学工作,培养了王秀、王红为代表的第一批优秀学员。80年代后又培养了粟棱、李佳、陈颖莹等第二、第三批学生。这些学生一登上舞台就崭露头角,承担了新老交替的重任,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各种奖项,到现在仍然是重庆市曲艺团的业务骨干。”说起自己的学生,陈再碧无比自豪。
除了带团里的学生,陈再碧还接受市文化委的安排,在市艺术学院辅导大学生,将自己谱曲的《秋江》》《闯夔门》等曲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此外,陈再碧还对四川扬琴爱好者给予悉心指导,无论是慕名前来学习的,还是拿曲子来请教的,她都耐心辅导。
“扬琴表演不能死唱,要用心,要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陈再碧总结自己的表演体会时如此说。“我想通过讲授、传唱,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学习、表演四川扬琴,让四川扬琴这种唱词高雅,唱腔优美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