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那些老桥
重庆素有“桥都”之美誉,但人们往往把目光聚集在那些飞跨大江南北的雄伟桥梁上。实际上,重庆还有许多古老的小桥,它们或散落乡间,或荒芜在山林溪上。有时间的话,不妨去探寻沙坪坝的老桥,去领略那岁月的沧桑。
磁器口金蓉桥
在磁器口滨江路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沟,河沟上架着一座不起眼的石桥,桥面和护栏看上去很新,但桥身的石块上长满青苔,侵蚀痕迹很重,颇有历史感。
这座桥叫金蓉桥。一位在桥头摆摊的女士说,她就住在这附近,这座桥在她的记忆中一直都在,但很少有人注意它,“就连‘金蓉桥’这个名字,都很少有人提,一般就叫‘老桥’。”
金蓉桥为清末乡绅陈元煊集资修建。桥为一座三孔券拱石桥,长28.7米、宽4.3米,三拱大小相同,拱跨7.6米。在重庆现存的众多石桥中,金蓉桥保存较为完好,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磁器口仁寿桥
磁器口大门牌坊侧对面的磁南街,也隐藏着一座古桥。穿过磁南街的小区,沿石梯抵达小河沟边,可以看见两座石拱桥紧靠在一起,其中一座三孔石桥规模较大,是后修的,而另一座矮小的单孔石桥,才是古桥。
可惜的是,古桥头砌了一堵砖墙,封死了上桥的路;不过可见桥体结构仍然完整,筑桥的石块之间仍然连接紧密。由于桥上的路面已不见踪影,整座桥已成为一条丧失功能的“模型”。
这座桥叫仁寿桥,为一座单拱石桥,桥长36米、宽4米、拱跨5米,由磁器口出来的两名武举人出资,于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 年)修建。值得一提的是,这条业已废弃的老桥,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可断定正是民国时期由磁器口码头通往四川省教育学院和家属院的必经之途。那时,川教院的名人大家,就是通过这座古桥出入。
高滩岩双龙桥
在高滩岩正街的加油站后面,有一条小河,河上面有一座式样独特的“双龙桥”。桥很小,约一人多高、十余米长,5个石制桥墩上用石板连接成桥面。中间的3个桥墩上都雕有硕大的龙头,蹲下仔细看,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龙的面目、牙齿、胡须,甚至鳞片,龙口大张着,一副不怒自威的表情,栩栩如生。
据推测,这座桥修建于清末民初,距今一百年左右。这种石板桥的结构,专业名称是“石墩石梁平板桥”,在重庆、川东、川南地区很常见,多修建于不通航的小河流上,主要供当地百姓行走。
双龙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3个精美的龙头雕刻。这些龙头统称“游龙吞水”,它的规矩是龙头都面向河的上游,也就是水流来的方向。以前农村迷信认为龙能吸水,桥上雕个龙头把水吸走,就不会发洪水了。
虎溪老桥
虎溪老场镇修建在一座西高东低、坡度平缓的山上,东南西北都有河流环绕,叫做虎溪河。不论从哪个方向进出,都要走过一座石桥,有五福桥、小桥、高桥、宝丰桥等。
东面的桥叫“小桥”。跨过小桥便是通往老成渝公路的官道。在这路口,矗立着两道高30多米、宽近20米的巨大石牌坊,上面刻着“旌表”“贞洁”“圣旨”一类的词语。
南边的“高桥”是居民生存之地。这座桥上游修了一条堰坎将河流截断,堰坎上方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居民在这里汲水饮用,挑着木桶的人穿梭不息。堰坎下方至高桥是一深潭,潭周围是许多大石头形成的石滩,女人们从早到晚在这里洗衣、淘菜。
曾经,这些桥带给我们无限便利,如今却已逐渐被人遗忘。如果有时间,抽空去走一走这些老桥,去感受它们的蹉跎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