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葆:三千里路渝港情
◆ 重庆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 重庆市侨联副主席
◆ 重庆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在渝港澳企业家分会创会会长
◆ 重庆迅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6月16日,董瑞葆踏上飞往重庆的里程,作为召集人,19日的重庆市政协港澳委员年中视察他不能缺席。而就在此前半个月,他已经往返港渝2趟。
1500多公里,3000多里的距离,是董瑞葆熟之又熟的旅程。近20年里,他每个月都有这么2、3次往返,这条航空旅程连起的是他的两个故乡——香港、重庆,连起的是他不同于常人的“两点一线”。一半重庆、一半香港的生命时间安排,见证了他对重庆的眷恋,以及他把重庆发展放在首位的责无旁贷。
恋上一座城
1988年10月21日晚,一架飞机徐徐降落在重庆白市驿机场,一个年轻的香港商人走下飞机。为采购原料,他第一次来到重庆,一路上黑灯瞎火,11点多才在沙坪坝大酒店入住,却被告知已经错过了热水供应时间,疲惫的他很无奈。
这是董瑞葆初识重庆。楼房普遍没有超过12层,街道大部分是狭窄的双向两车道,没有高速公路……落后,是他对这座西部城市的第一印象。但他没有在落后中鄙夷这座城,而是通过五年的细心观察,发现这座城的无限商机。原材料丰富,人工便宜,落后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未来建设的大刀阔斧。更重要的是,他前瞻性地看到了全国平衡发展的大趋势,重庆作为西部桥头堡必然崛起。1994年,董瑞葆携带100万美金,投入到重庆水泥行业。
1997年,重庆升格为直辖市,2001年,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董瑞葆预期的重庆大发展如期而至,这更加坚定了他在重庆投资创业的决心。当时,董瑞葆的腾辉特种水泥公司也小有规模,但与重庆当时最大的水泥厂地维水泥厂相差甚远。迎着重庆迅速崛起的发展势头,董瑞葆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小鱼吃大鱼,整合地维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艰苦的谈判,带着资金、管理、技术的优势,董瑞葆入主地维,并于2001年底组建腾辉集团,在重庆建起了一座资源循环利用、花园式的水泥“航母”,雄踞西部第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越来越多企业挤入水泥行业之时,董瑞葆敏锐地感觉到市场的饱和,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2004年,他觉察到房地产的商机,联合两个合作伙伴,开始打造相当于半个渝中半岛大小的上邦国际社区。2008年,他创建迅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南滨路长江国际项目,如今已经成为南滨路的标志性建筑。
从采购原材料、投资生产水泥,到西部水泥航母、南滨路地标,董瑞葆一路看好重庆城,投资重庆城,也渐渐恋上重庆城。
为了这座城
“到一个地方投资兴业,不要看自己能从这里获得什么,而要看自己能为这里带来什么。”父亲反复叮嘱的行商理念,是董家用行动传承的家训。
1998年1月,人民大礼堂,直辖后的重庆市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坐在列席座上的董瑞葆虽然一口的港普还让重庆人听不太明白,却已经在思考重庆应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了。2002年,佩戴着“出席证”,他开始正式走上重庆市政协这个履职平台,将家族的理念寄情于每一个履职瞬间:“以高起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口岸的意识,大力加强口岸建设”“重庆沉淀下来的污染源,我们怎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有差距”……视察、发言、调研、提案,从内陆开放到新兴产业,从保税港区到物流园区,董瑞葆与港澳委员一起,把自己看作重庆人,20年如一日,不怕说丑话,直面问题,贡献智慧。
除了说,董瑞葆更多的是做。
在香港,他联合港澳委员对外推介重庆、牵线搭桥。董瑞葆深知,商人之间最有力的影响是成功范例,商会是商人们最重要的聚会平台,也是最重要的商业与投资信息聚集平台。是否可以通过商会“以商招商”,用港澳委员们的故事感染人?2008年,董瑞葆与香港委员在香港成立了香港重庆总会,致力于香港爱国爱港事业,团结和联络在港重庆籍人士,举办各类活动,加强香港对内地对重庆的了解,以促进渝港经贸合作交流。同时,他还联合香港委员携手《香港商报》,开设专栏《开放的重庆》,图文并茂推介重庆。
在重庆,他对内捐资助力不遗余力。2005年10月,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隆重举行,身为参会代表的董瑞葆没有把自己当客人,为峰会捐赠160万元,并将上邦国际社区免费提供给峰会开展活动;2006年,家在解放碑的董瑞葆听到广场上的义演声,当即到现场为重庆百年干旱捐赠100万元;为了山水重庆,在“绿化长江重庆行”活动中,他捐款200万元;2009年6月,在电视中看到武隆山体垮塌灾害,董瑞葆立即向灾区捐款50万元;30年来,这位“重庆人”为家乡多次捐款,慷慨解囊。
2017年7月,一批香港大学生将来到重庆丽笙世嘉酒店实习,这是董瑞葆为香港学子打开的又一扇窗,一扇了解祖国、了解重庆的窗,也是为重庆打开的一扇窗,一扇引进人才的窗。
“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海外游子的身子才站得直,站得稳。”董瑞葆说。
情牵这方人
2010年8月,一个叫做龚禾林的清华学子带着他的15名同学在酷暑中风尘仆仆,从北京赶赴贫困县云阳支教。途经重庆时,他们来到了重庆市政协。原来,董瑞葆不仅资助龚禾林完成了学业,还拿出10万元委托龚禾林转交其他贫困生。为了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龚禾林组织了这次支教活动。
不仅如此,他还成立“南岸迅升特殊教育基金”,每年捐赠50万元,用于改善重庆市盲校的教育条件。公司开到哪里,董瑞葆也会在哪里捐建希望小学,他希望通过教育的改进为这方人带来新的希望。
对人的关爱是董瑞葆为重庆留下的又一宝贵财富。
上世纪末,重庆国企改革艰难推进,阵痛频频,董瑞葆通过合资并购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冗员过多、内耗严重是他必须面临的问题。裁员,是最佳选择,也有股东提出这一想法。董瑞葆的答案却是:不裁一个人。在他眼里,这些老职工年龄都不小,此时下岗工作很难找,一个家庭将陷入困境。他坚持不裁一个员工,安置了4000多名下岗职工,就连伤、病、残职工都被吸纳进了新公司。而他自己,则通过投入新的生产线,以及精细的管理来实现集团的良性发展。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司先后4位员工得了尿毒症,董瑞葆带头捐款,拨巨资近100万元用于员工器官移植。“看到员工们开心地上班,我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是这位充满人文关怀的儒商最朴实的快乐。
2017,是个特殊的年份,20年前,他的两个故乡都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重庆设立直辖市,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20年,近500次的空中往返,对于这位为重庆发展奔波不息的香港人,重庆老百姓给了他最高的认同:重庆荣誉市民,“争光重庆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