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7月0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关注
版面翻页
关注
04

希翼文化不再流泪

□ 本报记者 凌云/文 龚伟/图

王川平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

时隔二十年,王川平忆起那一次令人流泪的发言,仍不禁为之动容。

那是1998年的1月12日,市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现场,并非既定议程,没有正式讲稿,作为时任市政协主席张文彬特许的临时发言者,王川平代表文艺组的委员走上主席台,作了一场关于恳请加快重庆文化设施建设的发言。

“重庆文化设施的现状,已经到了严重败坏重庆直辖市形象的程度……”台上,王川平声音哽咽,悲从中来,台下,文艺界委员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剧场破败、博物馆闭馆、美术馆缺失……文化设施的苍白撑不起一个直辖市应有的尊严和自信,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王川平,和诸多委员一样,对直辖之初重庆文化建设的窘迫状况感到揪心难过。“这一次难得的发言,凝聚着委员们对重庆文化事业发展的共识!重庆很多文化建设项目都是通过政协的发声,才得以推进和落实。”王川平感慨道。

王川平说,他是一个有政协情结的人,从第一届、第二届市政协委员,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再到如今以文史馆员身份列席市政协全会,他和政协的缘分从未中断过。回望过往,他不胜感叹:“委员们历年来为了让重庆的文化建设能够赶上直辖市的要求,一直孜孜不倦大力鼓与呼,如今,大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是的,重庆的文化事业驶入了“快车道”,三峡库区考古抢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设、大足石刻申遗、巴渝文化推广……都在1997年这个新起点上筹划、提出并得以实施,深爱文化工作的王川平全程参与了这一系列对重庆文化形象的构建与打造,他也因之成为重庆文博界泰斗。

王川平还记得1997年的6月19日,国家文物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渝启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他代表重庆方与全国考古机构签署了100多项近800份协议,三峡文物保护从此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说,如今重庆的文物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而大足石刻的申遗成功和三峡博物馆的落成,让重庆真正实现了和其他直辖市在文化上的平等对话。

主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抢救、主持大足石刻申遗、主持筹建三峡博物馆建设并任第一任馆长……在挑起重庆文化建设大梁的同时,王川平没有忘记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每年市政协全会期间,他都围绕重庆文化建设发展,就抗战文物保护、三峡博物馆建设等提交提案,还和文艺组委员们一道聚焦重庆文化,一次次慷慨建言。“我们这一组的小组讨论从来没有冷过场!”回忆起自己担任小组召集人时的情景,王川平会心笑道。当被问到其身为文化部门负责人会不会陷入提案自提自办时,他回答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提案中就只提自己工作范围内办不了的事!”

“如今,大剧院建起来了,博物馆建起来了,美术馆也建起来了……委员们的呼吁慢慢变成了现实,这多么令人高兴啊!”王川平脸上浮现出开心的笑容。在他看来,重庆文化的突飞猛进,正是对自己二十年前那场流泪的发言最好的告慰。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之后,王川平不但继续关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提案建议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还和委员们一起呼吁优化调度三峡水库水位,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

时光飞逝,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文物保护也早已进入“后三峡时代”,退而不休的王川平还在继续为重庆的文化事业奔波着:指导各区县规划筹建博物馆、助推三峡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通过对重庆文化的梳理和挖掘,王川平发现,拥有厚重而鲜活文化的重庆不但可以建成文化大市,更应成为文化强市。他认为,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重庆文化“还在路上”,要想打造好真正配得上直辖市地位的文化,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大力推进。“作为文化建设的谋划者参与者,我们还任重道远!”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