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经济澎湃活力
易小光
市政协委员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易小光在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干了整整30年,从一般干部到一把手。
说起重庆这些年的经济事业发展,他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娓娓而谈。
在比较中能感受到重庆经济巨大的变化,易小光说,1997年,重庆的GDP是1500亿元,现在是1.7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12%左右;20年前,重庆属于老工业基地,令人难忘的产品诸如嘉陵摩托、三峡电风扇和洗衣机、山城手表等,但总体来说,产业体系相对单一,而现在形成了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6+1支柱产业,并正在发展新兴产业;曾经,外地人眼里的重庆就是一个大县城,现在,已是一座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两江四岸的独特风景深深地吸引着外地人。
易小光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从主城坐闷罐车(把货运火车临时作客运,无座无窗)回老家綦江的情形,而现在,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形成的立体交通,不但快捷,而且舒适。曾经,走在大街上,车辆一过,扬起漫天的灰,现在,干净整洁的广场、步行街比比皆是……
易小光认为,这些巨大变化与不断完善的战略引导息息相关——2000年前后,重庆提出了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2006年左右,又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如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
作为两届政协委员,在近10年的履职中,易小光提出的建议也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去年,他先后提交了《重庆市融入长江经济带政协调研协商报告》《重庆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基本情况及相关建议》《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行动计划》《重庆市新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调研报告》等提案和调研报告。《重庆籍农民工就业创业意向典型调查研究》等研究成果分别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前年,他先后赴宁夏、云南等地开展《“胡焕庸线”时空认知:聚焦“总理三问”项目》系列专题调研;走进城口传递正能量;与人合作完成了《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打造重庆发展新引擎》等报告,较多的研究成果被转化为政府政策文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在全国政协经济委举办的“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专题座谈会”上,他代表市政协经济委作“重庆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调控措施效果”专题报告。参与“高铁时代‘成渝万’经济走廊发展研究”调研后,提交了 《关于加快促进“成-渝-万”经济走廊发展的建议》等提案……
尽管易小光一再强调,个人的作用很微小,但为数不少的提案和调研报告都足以表明,他不仅是重庆经济事业发展的见证者,还是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