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场
初夏,退休后的我,成为川西北一个小镇上的常住民。赶场天,是住在这里的城里人重视的日子。
这个场赶的是2、5、8,即一个月里,凡带这3个数字的日子,都是赶场天。比如2,即每个月的2号、12号、22号,以此类推。这样算下来,三天就赶一个场,比起上班族周六周日才休息,比起我当知青那阵,一个星期才赶一次场,还是蛮有劲道的。
当年知青赶场,就是为了会会知青朋友,就是买一点油盐点心什么的。总之,玩耍的成分多一些。如今赶场,图个新鲜的农产品,时令蔬果,尤其农家自产自销的东西。东晋《华阳国志》称这个镇及周边方圆数百里,为礼仪之邦。时光已流淌一千几百年,我感觉到余脉尚存,乡场的清凉沁人心脾。
一日路过老街一小店,有年轻母亲抱着小孩出店,边迈步边讲价:我只出25元。那店老板也是女子,看上去年轻些,此刻依着门,弱弱一句:这个价我咋个卖呢!年轻母亲已迈出几步,回头一句:那算了!女老板犹豫一刻,便说:好吧,你回来。虽说回答是惯常程序,但声音仍没有丁点提高,也没多的话,买卖还是成了。全然没有重庆人那种:要得嘛,回来回来,我亏了卖给你。生意不好做哟,今天还没开张,我这货好得很,这个价钱到处都买不到……的热闹。
那日逢场,是在这个镇上,我赶的第一场。刚进拥挤的场口,就看见一溜鹅蛋藤筐,排列在地上。唯有一女孩,站在那里,提着一篮鹅蛋。看她神情约十二三岁,个子却有十六七岁,模样清秀,始终微笑着。探她篮里,底部只有6个,且小。正要问价,旁边一男一女两古稀老人,对我讲,三元一个。我很是诧异,从来没买到过这么便宜的鹅蛋。虽说小些,但也是鹅蛋。何况随着天气渐热,鹅已到了不下蛋的季节。只是这个地方凉些,竟还有椿芽菜,便也还见得着与之配伍的鹅蛋。老头老太说,这是我们孙女,发烧后没治好,头脑就有了问题。我们每场都带几个自家鹅下的蛋,让她在此卖,教她学做生意。我悉数买了,递钱20元交那女孩,她仍是微笑,怯怯的。她的婆婆爷爷补我两元。第二场又见到她,只是已提着空篮往回走了,爷爷婆婆仍跟着。远远的,我向那对可敬可亲的老人多看了几眼。第三场去得更晚,卖鹅蛋的人少多了,自然也没见着她了。第四场,7点到场上,已然没有鹅蛋卖了。卖鸡蛋的人说,都7月了,鹅不下蛋了。
又一场,我竟在一个角落见到了秋葵,新鲜、嫩绿。吃秋葵也有些年了,真没见过这嫩翠欲滴的。蹲下问价,卖家一中年妇女,圆圆脸满是笑意:刚摘下的,8元。我嫌贵,她仍然是笑:不贵呢,我去年就卖的这个价。称半斤?好!这个可以切碎炒蛋吃,可以切片炒回锅肉。对、对,也可以打汤。没曾想,称半斤秋葵,还学到几种做法,原本我只知道做汤的。手拉包载着菜蔬、肉食,满满的,终于转出了场口。站在原地,还在想着那剩下的秋葵。
秋葵号称绿色人参,对降低胆固醇,胃溃疡都有作用。我为什么只买半斤?且不说在这里是第一次见到,下场未必就有。于是,拉着重重的一包,复入拥挤的人群,转大半个圈,找到那秋葵,全数买走,6两而已。当天中午煮在鸭子汤里,鲜香无比。只是,老妈吃不惯这黏乎乎、滑叽叽的菜,亦全然不理会其独有的营养价值。不好意思,老妈那份,我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