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7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荣昌陶器:泥与火铸就的精灵

□ 本报记者 邓永宏 通讯员 唐晓莉

荣昌陶器

荣昌陶器,俗称“安陶”,是荣昌县安富一带民众以鸦屿山陶泥烧制的器皿,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荣昌陶器包括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个大类800余个品种。鸦屿陶泥可塑性强、细腻致密,以精细的传统工艺加以烧制,成品陶器“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近些年来,新开发的皮陶、仿古陶、彩绘陶、仿铜陶等工艺陶器,造型独特典雅,装饰精美,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向家窑

荣昌安富街道是成渝沿线上的一座古镇。“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是关于这座场镇的民谣。而街道上的陶都博物馆,则以实物展示的方式,述说着泥与火的故事。

在陶都博物馆对面,有一栋楼,楼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有正在造型、雕刻的匠人,四周摆放着半成品和成品。半成品展示着工艺流程,成品则可售卖。

工作室的主人以福建等外地人居多,他们带来先进的工艺,与本地的工艺碰撞、融合……

这栋楼的二楼上,有一家本地人开的一间不大的工作室,招牌有些特别——向家窑。工作室主人向新华是“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说是本地人,其实也是外地人,只不过在这里住得久些。住得有多久?向新华说,其先祖大约在清康熙或乾隆年间,带着制陶手艺从湖北随移民大潮迁入四川,定居安富,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十一代。可以推断,在他的先祖中,“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种盛景,不仅仅是见过,而是直接参与。

所以,1954年生的向新华,自幼受家庭浓厚的陶艺氛围熏陶,不仅耳濡目染,更有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授,所以积累一些陶艺知识、打下一些基本功,自然不在话下。

1968年,受“文革”的影响,14岁的向新华提前结束了学业,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窑厂上班。因已有的基础和老师的指点,三年之后,他就能独立制作水缸、酒坛等个体较大的陶品。这些陶品需要技艺与体力的高度融合。

1974年,年方20的向新华以正式工的身份,到贵州习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任技师,指导培训工作。1978年,他加入到荣昌陶器厂,拜当时的制陶名家为师。最终,向新华不仅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全套工艺,还能独立设计、制图、装饰……

传统的陶器制作,至少有晒泥、碾泥、淘浆、拉坯、刻花、烧窑等20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拉坯造型和烧制,手工艺人要在心里对即将制作的陶器有完整的形象,然后通过双手,把抽象的陶器转化为具体的作品。烧窑的火候也非常重要,经验丰富的技师往往能烧制出意料不到的精品、孤品、绝品。

对于向新华而言,最拿手的就是拉坯造型和烧制。他亲手拉坯并烧制了2米高的花瓶,这是窑的极限,也是对工艺的挑战。

作为传承人,向新华在记忆中还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产品供不应求的荣耀和自豪。于是,他怀着几许期待,收徒弟、在学校的兴趣班上课……他的心愿就是做精品,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结合起来,从造型、釉色等方面做出有特色的产品。前辈留下的“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作品,还等着后人去继承、去超越。

罗马儿

作为传承人,不止向新华一人,还有罗天锡、梁先才、肖文桓、张俊德、钟鸣等这样一批匠人。在这批传承人中,罗天锡有点“另类”,在业内人称“罗马儿”。这其中,就有些故事。

那是1965年,17岁的罗天锡中学毕业了。何去何从?酷爱摄影艺术的父亲思考了很久之后,对小时候就喜欢“乱涂乱画”的罗天锡说:去陶器厂吧。

初来乍到,只能从最基础做起。作为成形车间的注浆工,能很好享用的资源就是剩余的一小块一小块边角泥料。少年罗天锡在完成工作之余,就捏这些泥料玩。一段日子之后,一些泥麻雀、泥老虎摆满了窗台。

一年之后的某一天,一位老师指着这些“作品”对几名学生说:这就是天赋!那位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的肯定,让罗天锡有了更大的动力。他精选了几个小物件,偷偷地塞进窑里,让其变成真正的陶。

出窑的时候到了,他想看看自己的作品变成了啥样。但没想到,厂里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在窑边守着。原来,那次厂里烧制的陶品,要送到广州去参加一个商品交易会。罗天锡不敢前去取出自己的作品,眼睁睁地看着被别人拣走。

不久之后,有外商打电话来询问购买小物件的事,让厂领导很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才晓得是罗天锡的作品。私自烧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次他受到的“惩罚”就是从车间调到研究所搞设计。

从事专门的设计后,罗天锡开始琢磨如何烧制陶马。一匹奔腾的马,不能四脚着地。四脚不着地的马经过12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之后,还能不能既平衡站立又给人一种奔腾之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这些马竟然从窑火中走了出来,走在全省、西南地区、全国等大大小小的展销会上,还走出了国门,打破了荣昌陶雕塑品不能出口的历史。“罗马儿”这个外号也在业内叫开了。他也因此为自己挣下了不少头衔——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重庆雕塑研究会理事……

作为传承人,他在思考,如何在保护上下功夫,不让传统技艺丢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留住荣昌陶的根脉。

陶业兴

近年来,荣昌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12年,启动安陶产业园建设;2013年建成荣昌陶青少年实训基地;2014年,荣昌陶荣获重庆新名片十强、安陶博物馆跻身国家博物馆序列……荣昌陶产业发展前景光明,预计到2020年以前,行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荣昌陶瓷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必将成为重庆市的特色园区、示范园区,荣昌陶将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一张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作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何尝不是有一个大好春天!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