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7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一门两黄埔 沉寂七十年

□ 作者 丁荣新 彭勇

在巴南区木洞镇土地垴村鸳兜坝,有一座院落,它背靠苍莽巍巍的明月山,面向蜿蜒清澈的玉带河,经历100多年的风雨雪霜,仍气质尚存!

一个初夏的下午,我们和这座院子的主人宋长琳、王冠英一起来到这里,听他们讲述这座宅院鲜为人知的故事。

宋长琳老师,是木洞镇栎青小学的退休教师,今年94岁;王冠英老师是木洞镇希望小学的退休教师,今年72岁,是宋老师的大儿子。他们说,这就是他们的老家。

宋老师说:“这个院子建国前当地人叫王家大院,后来又有人叫军官大院。大哥王德清是黄埔第二期学生,官至少将;我的爱人王濂清是黄埔十期学生,官至上校。”王冠英接着说:“作为王氏子孙,在极左时代,我唯一保护下来的是我们家1947年修的‘大山王氏族谱’,有了这部族谱,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据族谱记载,木洞王氏家族,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历代文化人辈出,多跻身军界、教育界。第十代王德清、王濂清两兄弟,先后考入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赢得了中国将帅摇篮的美誉。它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校并称为世界四大军校。到黄埔军校上学,是那一代热血青年的最高理想。王家两兄弟,凭自己的学问人品,考进黄埔,从而实现了报国从军的人生理想。

主政筑路助抗战

王德清,字宾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木洞镇土地垴村鸳兜坝,幼时就读于木洞小学(前身观湅书院),后考入重庆巴县中学(现重庆市29中)。在杨沧白先生的推荐下,与巴县七位同学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曾参加过两次东征,北伐,视师川康,协守备战西康。直至1942年病殁任上。

王氏族谱的《德清公事略》和《国民革命军军史》互相印证。北伐诸役,最难打的是南昌战役。1926年10月二打南昌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刘峙部在孤军深入、孙传芳重兵围击下,能够全师而退,后又反败为胜,用白崇禧的话说:“全靠王营长德清私下向我越级献计,王君,智勇可恃!”此后,蒋介石、白崇禧等都认为王德清是智囊型参谋人才,刘峙也对王德清另眼相看,提拔他当了团长,后又擢升为第二师师部参谋。但该役中王德清督率机关枪连守桥头阵地时,失去右手中指、无名指。

面对北伐军声威,1926年12月8日,四川军阀刘湘宣布服膺国民政府,就任国民政府的21军军长之职。为了真正统一国家,改造川军,蒋介石从第二师抽调王德清随李子俊于该年12月底到四川,组建21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着手21军军队的具体改造工作。王德清积极协助刘湘开办军官学校,主讲现代军事战略战术,着重加强对军官的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后来成名的川军将领都是其学生,如王铭章、朱再明、许绍宗、范绍曾等。

1939年,日军攻至三峡雪峰山一线。国民党政府作了最坏打算,重庆若沦亡,转进西昌为抗战最后根据地,因而筹建了西昌行辕。这关涉国民政府的最后营垒建设。王德清被派往西康省张笃伦麾下,从事边务工作,巩固这一未来的国家战略后方。

王德清在西康省协调国府中央与地方、参谋作业24军之外,又兼任西康屯垦委员会委员和乐西公路路政,在西昌大水井22号设衙办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德清主政修筑的乐西公路,在1941年通车后,与西祥公路、川中公路完善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公路网,形成中国抗日战局布防的西南军事要道。在对接转运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的国际援助物资上,并在滇缅战区战事危急关头,充分彰显了其重要的军事功能。

1942年5月5日,日军2万多人进抵怒江西岸。国民政府利用乐西公路和西祥公路,仅用2天多时间就把驻守西昌的宋希濂麾下71军36师李志鹏部抢运至怒江东岸,形成与日军大部队隔江对峙的局面,昆明、重庆始转危为安。

在王德清的努力下,抗战有了稳定的后方和最后基地。由于积劳成疾,其于1942年2月6日在西康省的西昌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西昌军政予以隆重悼念,上报国府,追授其为陆军少将。后运柩回重庆,简葬在家乡的高坡之上。

联谊两岸促交流

王濂清,民国元年(1912年1月27日)出生于鸳兜坝,王德清三弟,黄埔军校十期毕业。

王濂清的妻子宋长琳老师说:“九一八事变后,濂清见国势艰危,日本对中国步步进逼,于是有了投军报国的志向。民国25年(即1936年)高中毕业后,遂考入黄埔军校第十期学员别二总工。”

1937年,王濂清从黄埔军校毕业,经过培训调四川省资中县工作;1941年调重庆市军政部兵工署军械师后勤处工作,负责管理军队服装发放和运输,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

1946年王濂清调南京兵工署军械师后勤处当处长,1949年2月,因公回重庆,后准备撤到台湾,其内弟川东地下党李华飞劝其回乡,将专业奉献给新中国。但他建国后一直在家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劳动改造教育。极左年代,认为他是伪军政人员,遭遇了很多不公正对待,但他依然遵纪守法,踏实劳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濂清摘帽了,1980年受重庆黄埔军校联络处安排,王濂清负责重庆市巴县黄埔军校联络处联络员工作,1980年任重庆市巴县木洞镇政协委员。

王濂清积极参加黄埔同学会的各项工作,经有关部门同意,王濂清联系在台湾的大哥的旧部及黄埔同学,欢迎他们回大陆参观访问,促进“两岸交流”和“两岸和平统一”工作。王濂清联谊海峡两岸黄埔同学,呼吁两岸统一,为促进国共沟通理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王濂清身体瘦弱,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88年2月12日离世,享年76岁。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