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远方叫民宿
远离喧嚣,置身于时间之外的“缙云小住”;有山有树,亦有酒有书的“南之山”书店民宿;泡上一壶茶,和月亮对饮的“谷子里民宿”……一大批特色商业民宿在重庆悄然兴起。
曾经,乡村民宿作为国家支持的以旅游带动脱贫的项目,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遍地开花。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民宿要求的理想化,民宿已经超越住宿的功能,成为承载着人们诗与远方的新体验。
在今年的重庆春季房交会上,巴渝民宿首次推出展台,展示区别于传统民宿的商业项目。这预示着重庆民宿在兼顾扶贫脱困目标的同时,朝着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探寻着一条在商业发展和扶贫脱困之间的长效发展之路。
远山有宿
在城口县深山处的东安镇兴隆村住着3户人家,唐太友就是其中一户。一家五口人靠着7亩地种植一些粮食作物,以及在深山里挖中药材,勉强维持着生活。后来又养了几箱蜜蜂,但是蜂蜜的售卖过程并不容易,得先走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下山到达可以通车的村道上,再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镇上,这段步行加骑行的接力赛来回一趟就得近4个小时。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安稳的生活。“收入好的时候一年能有一万元左右,不好的时候一家人一年到头就只能靠3000多元收入生活。”唐太友说。
如何帮助村民走出一条长效脱贫道路?这里拥有青山绿水的优势资源,且靠近城口亢谷4A级景区,走巴渝民宿之路正当其时。2015年底,巴渝民宿公司成立,启动了巴渝民宿建设工作。2016年,巴渝民宿在城口亢谷景区里建设扶贫项目示范点。
作为当地的建卡贫困户,唐太友一家被吸纳入巴渝民宿城口亢谷扶贫项目。一家人搬离了大山深处,经营起一栋名为“春隆宿”的巴渝民宿新居,唐太友一家自住3间房,其余9间房用于经营。
“春隆宿”同其他几栋城口亢谷民宿项目建在省道旁,坐车到镇上只要15分钟。交通条件的改善,让唐太友不用再为蜂蜜销售犯愁,加之经营民宿带来的游客,还增加了蜂蜜的销售。日子逐渐甜蜜起来,如今他养了6箱蜜蜂,准备今年再增加10箱。
唐太友的幸运在延续。巴渝民宿先期在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级贫困县选择了6个项目作为首批示范点。目前,城口亢谷、巫溪长红村、彭水丹阳寨3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酉阳楠木湾、彭水黄帝峡、彭水花丘堡也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在2018年6月前,项目将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
当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方式,旅游经济对与之相关的民宿产业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城口亢谷项目在2016年11月上线试运营,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640余人,客房收入达140817元。今年5月正式上线运营的巫溪长红村和彭水丹阳寨项目,在5-6月里共接待游客230余人,取得客房收入32252元。
以房联营
修建巴渝民宿之处,既要拥有吸引游客前往的旅游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当地经济落后的贫困现状,能够带领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但是对于贫困户来说,修建巴渝民宿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是村民们关注的焦点。
为此,巴渝民宿提出采取“以房联营”的模式帮助村民建造、经营民宿,帮助村民把家门口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这种模式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修建民宿的资金问题,弥补了村民经营民宿缺乏经验的短板。民宿楼房的修建、装修、配套设施等资金,由宅基地复垦后多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参加地票交易所获得的地票收入、农户享有的各类扶贫资金和银行贷款及企业投资等组成。巴渝民宿公司则通过网站、微信、APP等渠道进行营销宣传。村民在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后,把民宿多余的房间提供给游客有偿使用,其产权与巴渝民宿公司共享。
“目前,从已经启动的巴渝民宿项目来看,农民通过股权分红或者联营收益可直接增加收入,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在市政协四届五次大会发言上,台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对巴渝民宿的发展成效给予肯定。“这样的操作模式既可以解决民宿用地问题,又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她认为,民宿项目参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模式,项目区农户建房所需的宅基地执行农户建房用地政策,既不突破原有用地限制,又能保证集约利用土地。对于建设资金筹集困难的贫困户来说,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巴渝民宿公司和地方政府投入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宿一品
随着民宿风潮的兴起,景点已不再是单纯吸引游客前往并停留的动力,各种结合风景打造的特色民宿逐渐成为带动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市场上涌现出的民宿项目大多千篇一律,要在商业市场中长久站稳脚跟,还需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其实重庆已经出现有品质有特色的精品民宿,但就整体而言,很大一部分民宿没有特点。”九龙坡区政协常委、重庆市渝台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吕刚说,“民宿的打造要与当地风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产品自然和人文基因。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文化内涵都是无法复制的本土魅力。”江浙地区对民宿产业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把浙江莫干山的“农家乐”提档升级为更具品质的“民宿”,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慕名前往的旅游目的地。“遇到避暑旺季时,莫干山上的民宿一房难求,最贵的房间价格达到7500元一天。”王吕刚说,“重庆民宿产业的发展要达到这种效益,还有一段路要走。”
身兼脱贫目标的巴渝民宿,既要考虑帮助当地村民脱贫的目标,也在探寻着最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渝东北、渝东南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为民宿村落打造特色提供了可待挖掘的深厚内涵。
目前,城口亢谷、彭水丹阳寨、巫溪长红村这3个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在其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打造上,着重挖掘巴山渝水在当地的乡土特色,形成同一品牌下各具特色的民宿布点。其中,城口亢谷项目采用了泥墙土瓦的木质建筑风格,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大巴山原本的建筑元素和风格,走马转角楼、夯土墙、牛角挑悬山青瓦屋顶,还有火塘、读书室、院坝等具有地域个性化的主题文化元素也融入建筑中。彭水丹阳寨项目则采用当地石砌样式,依地势层层而上、顺坡吊脚,青石墙体、青瓦屋顶合围成苗家土寨。
正如巴渝民宿相关负责人所说,挖掘并传承原生态乡土文化,就是希望人们在远离乡村的时候,通过这些位于山水之间的特色民宿,看见山、望见水、留住那份乡愁。
体验之窗
“出门旅游选择住宿,当地的民宿是首选。”巴渝民俗展台前,退休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民宿住着比酒店亲切,比青年旅社舒适,城口亢谷巴渝民宿将作为她的下一个旅游住宿目的地。
类似张女士这样被民宿吸引而前往当地旅游的情况,在台湾澎湖、垦丁、花莲等地早已不陌生,把当地特色民宿发展为旅游吸引力,台湾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台湾民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发展民宿产业,并将创意、美感融入其中。如今,台湾将民宿产业作为独特的人文景观正逐步改写着旅游形态。”王吕刚说。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民宿不仅仅是住宿之地,更成为游客体验当地人文风情的一扇窗。在“南之山”看书喝茶,在“缙云小住”看摇曳竹海、云雾森林……精心雕琢的环境、细节到位的服务等因素吸引着人们前去感受体验,从中可见精品商业民宿的广大市场需求,以及游客对民宿软硬件环境的高要求。
不管是商业民宿,还是兼具扶贫目标的巴渝民宿,游客拥有良好的入住体验才是民宿长效发展的标准,这不仅考验民宿住宿环境和风格的打造,还考验着民宿所提供的服务水平。
去年,王吕刚提交了《关于借鉴台湾民宿发展经验 增强我区特色乡村旅游建设的要求》提案,他认为游客对民宿旅游的期待是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模式助推重庆民宿产业的发展。“除了提升民宿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外,还可以将餐饮和旅游产业的专业服务理念导入民宿产业中。民宿可以为游客提供菜单设计、客房管理、紧急事件处理、解说导览、旅游咨询等多种服务,提高民宿系列产品的附加值。”
民宿产业是一个自由兴起和发展的产业,重庆大部分民宿产业仍以传统“农家乐”为主要业态,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特色不鲜明、缺乏文化内涵、管理营销不规范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对民宿产业适度地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重庆目前正在发展阶段的民宿产业而言,更需要政府的鼓励。王吕刚认为,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升服务软实力,还需要搭建更多交流活动平台,开展业内联合交流,互通信息抱团发展。
土墙
墙灯
布景
(本版图片由巴渝民宿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