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基因”激活文化产业
今年4月,市政协主席会议围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重点协商,共话“文化+”如何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数月来,市政协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未曾停歇。从重点协商到提案办理,委员们的智慧火花持续闪烁。
“互联网+文化”,无疑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热词,这也是身为职业艺术家的市政协委员傅文俊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问题。
他认为,重庆虽然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新形势下,我市文化产业只能以‘互联网+’为抓手,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怎样让互联网的“基因”植入到文化中,激活文化产业?傅文俊建议,以互联网为依托,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互联网平台,如网络影视平台、企业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推介等,形成“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和效益。
“‘互联网+’有利于文化产业开发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产品,使服务功能更加多元化。”傅文俊认为,拓展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空间,有必要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型文化业态,如针对不同消费者量身定制不同的文化产品,在不同时段向消费者推送文化产品,为企业开展定向网络营销活动等。
令傅文俊兴奋的是,他在今年市政协全会上提交的《关于我市应通过“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提案被列入重点提案,由市政协副主席燕平督办。而继4月参加市政协主席会重点协商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委主任张洪斌也再次和委员们面对面,协商文化产业发展。
“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特色、转型、集聚、融合发展格局!”张洪斌向委员们介绍,在“互联网+”战略下,市文化委一方面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主体培育为基础,着力打造互联网新兴文化产业集群,有倾向性地扶持文化产业朝“互联网+”方向创新发展
针对提案所提建议,张洪斌也一一进行了回应——
整合文化资源,引导特色集聚,一批“互联网+文化”市场主体正在崛起:两江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入驻互联网文化企业352家,基本建成五大产业集群;完美世界、猪八戒网等打造的一批众创空间,已累计孵化上百家互联网小微文化企业;
深植“互联网+”思维,一批“互联网+文化”支撑平台各具特色:全市公共文化物联网投入运营,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云平台技术服务西部领先,新型文化消费交易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全面“触网”;
更有一批“互联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创新中深度融合,令人眼前一亮: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APP”的上线开西部之先,南之山书店民宿、荣昌陶文化体验中心深谙网络圈层营销技巧,开业不久即成“网红”;
……
“办理认真,回复详实,我非常满意!”听着张洪斌“以提案办理为契机,推动相关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地”的表态,傅文俊由衷地点赞。